HappyValentine39
2017-6-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6.1观点的碰撞
Hi-Fi和AV是两回事,绝对不能搞在一起?Hi-Fi和AV本质上是一致的,绝对要搞在一起?
无论是Hi-Fi的老烧,还是家庭影院新贵,都执着地坚持:Hi-Fi和AV是两回事(发烧友习惯把家庭影院称为AV),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绝对不能搞在一起!这个观点,从十几年前出现家庭影院时就开始流传,至今可能仍是音响业界和资深玩家的主流观点。
而我,则一直认为Hi-Fi和AV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对声音的忠实还原,真实地再现最纯正的音乐情感。所以,从十年前的第一套家庭影院开始,就执着坚持Hi-Fi和AV不但可以兼得,而且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绝对能、绝对要搞在一起。
上图是两套系统的对比,相同之处:都是读取数字音频信号,进行解码、功率放大、音箱输出。不同之处:Hi-Fi由播放器负责解码(或者回归黑胶唱片直接播放模拟信号),AV由前级负责解码,Hi-Fi是两声道,家庭影院是7.1声道。
6.2Hi-Fi柔情,AV刺激?
其实,这无论是对电影,还是对音乐,都是极大的误解……
越是激烈的电影场面,动态越大,对音响的要求越高
空间越来越小,碍于小空间驻波严重,无法开大音量
逛音响城,试听Hi-Fi的大多是柔情的女声、细腻的小提琴,很少有劲爆的重金属音乐。如果您偏要试,估计会有蔑视的眼光。而AV的摊位则基本上都是刺激火爆的战争场面,从十几年前的终结者,到今天的钢铁侠,巨大的声响吸引着众人围观,而我却唯恐避之不及,捂着耳朵逃之夭夭。
其实,这是对电影和音乐莫大的误解。
首先,是对电影的误解,以为大声、刺激才是好音效。您有没有发现,一般的家庭影院套装,枪声和炮声都很响,但只是声音不同,音量却差不多。其实,枪声和炮声不仅音量差别很大,而且声音的压力也完全不同。如果音响的能力不够,动态不够,就很难忠实还原这种差异。
动态,指最小声到最大声的幅度,是衡量音响能力的指标之一。动态越大,细节越清楚,声音越真实,也就是越Hi-Fi。动态越小,声音的差别就越小,最典型是用手机看电影,手机也很大声啊,但无论调情、骂架,还是打拳、放炮,啥声音都差不多。如果什么都差不多,还谈何身临其境,谈何真实情感?
电影音效追求的是大动态,而不仅仅是大声压。越是激烈的场面,动态越大,对音响的要求越高。比如《碟中谍4》有很多枪战镜头,各种枪械的声音、轻重、速度都明显不同,内行连什么型号都能听出来。
动作片的高潮通常都是声音能量的极点,比如《角斗士》庞大混乱的角斗场面,既要表现战车奔腾、刀箭撞击和万人惊呼,又要忠实还原气势磅礴的背景音乐,别说是家庭影院,连商业影院也不容易做到。如果音响光是大声、不够Hi-Fi,感人的音乐就会被淹没在吵耳的声浪之中,只有刺激,没有感动了。
第二,是对音乐的误解,以为娇滴滴、粉嫩嫩才是Hi-Fi。大多数Hi-Fi发烧友,都对AV有一种偏见,认为AV不可能与Hi-Fi相提并论。
白了头一夜间:个人的体会,一旦系统粘上AV的边,力量是没有什么问题,细腻和韵味必定会失色不少,不知道这一套系统是不是个例外。
闲云孤鹤:看到麦景图就顶一下,看见AV做HIFI前级就踩一下。。。呵呵
老龚:这套系统,看架式还是以AV为主,HIFI为辅的。(摘自hifi非常发烧论坛)
为什么Hi-Fi发烧友会如此注重细腻和韵味呢?
因为“高音千金、低音万金”,迷人的中高频,比迷人的低频要容易得多。看下图最直观,高音最小,中音次之,低音最大,超低音更大。喇叭单元越大,音箱的体积越大,需要的能量(功放的功率)就越大,成本当然就越高。
而且,低频不光是大就行,还要解决驻波的问题,否则只会越大越难受。特别是现代家居空间越来越小,驻波就越严重,不但轰自己,还会轰邻居。所以没法开大音量,也没法使用大音箱,只能放弃低频,追求精致细腻的中高频。久而久之,这种不得已的选择,反被误以为是Hi-Fi与否的标准。
其实,好听的音乐,又何止是蔡琴。无论是《童话故事》,还是MichaelJackson,无论是小提琴独奏,还是交响乐团和数百人大合唱,都要一样好听,一样忠实还原,才是真正Hi-Fi的音响。
得益于IT的力量,顽固不化的驻波终于被驯服,通过数字化的房间声学校正和动态均衡技术,家庭影院也可以实现和电影院一样大的音量,迷人的低频已不再可望不可及、难于上青天。
不可否认,那种极具密度感、充满磁性的钢琴、弦乐和人声,确实让人迷醉,凸显Hi-Fi的境界。如果碍于空间太小、驻波太烦,把预算集中在中高频,也是明智的选择。
但是,如果能开大音量,还原庞大的音场和磅礴的气势,那我宁可牺牲一些精细的要求,把投资重点放在高、中、低频的平衡性和控制力上,追求更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包围感。
气势磅礴的电影原声音乐,虽然只是两声道立体声,但如果用Hi-Fi音响以大音量回放,所带来的激动和感动,一点都不亚于七声道的电影音效。比如前面提到的《TheRock》原声CD,如果有Hi-Fi的音响和低音炮,以及专业的房间声学校正,效果绝对是石破天惊、震撼心灵!
6.3Hi-Fi高贵,AV廉价?
玩AV不像玩Hi-Fi,花不了几个钱,只要够火爆就行?
您是否听说过,玩AV不像玩Hi-Fi,花不了多少钱,只要够火爆就行。连我自己,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
从小就喜欢音乐和电影,所以一直有个梦想:等有自己的房子时,一定要拥有一套HIFI音响,听醉人的音乐;还要拥有一套AV家庭影院,看感人的电影。为什么要将HIFI和AV分开呢?因为几乎所有发烧友都说HIFI和AV是不可能兼顾的──家庭影院追求的只是环绕的效果和火爆的动态,根本不能与音乐的HIFI相提并论。所以我的预算只有1/4是安排给AV的,准备用一万元搞一套象样点、爆得起的家庭影院,另外再花三万元搞一套“有点发烧”的HIFI系统。(摘自年参加惠普征文《原来HIFI与AV可以如此融洽》)
其实,这又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无论是立体声音响,还是多声道影院,也无论声音是火爆,还是柔情,目的都是要忠实还原声音的情感。高低之分不在于Hi-Fi还是AV,而在于高保真的程度、也就是Hi-Fi的程度。高品质的家庭影院,应该是Hi-Fi的多声道,投入当然要比Hi-Fi的两声道高得多。
两声道的Hi-Fi系统,如果三万元算是“有点发烧”,那么每声道就是一万五。而7.1声道的家庭影院,一万元的投资,每声道才一千出头,十分之一的投入,怎么可能和两声道Hi-Fi相提并论呢?即使家庭影院也一样投入三万元,每声道不到四千,也差得远啊。
如果大多数人都按类似的投资比例,把Hi-Fi和AV分为两套系统,那几乎可以肯定,绝大多数的家庭影院都不可能有好声音,于是更加深了第一个误会:AV只能火爆,不能Hi-Fi。对商家来说,当然是卖两套设备更好。于是这十几年来,本是同根生的AV与Hi-Fi,却被相煎何太急了。
6.4“对手”Z先生
认真好学的浪漫主义大款,坚持Hi-Fi和AV绝对不能搞在一起的,我的“敌对分子”……
浪漫主义大款,认真、好学,老说自己只是“干烧”了几年
两个培训都参加了的行外人只有他一个,是专业的AV新贵
说到这,该轮到我的好朋友Z先生出场了。没有他,我不会有两年十次升级的折腾,不会在Hi-Fi影院的路上走得那么远、那么贵?,更不会深入思考Hi-Fi和AV到底可不可以兼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什么情况下不可以。
他是大款,咱是百姓。但他有理想、有能力,是个浪漫主义大款,而且做事也很认真、很专注,所以我们成了多年的好友。他不是Hi-Fi的老烧,而是家庭影院的新贵,作为高清浪潮的第一拨冲浪者,07年就开始筹备在地下室搞一个专业的家庭影院。但在这个刚起步的行业,找不到满意的工程商,所以他决定自己上。
他非常好学,总是说自己不算发烧,最多只是“干烧”了几年,把影音论坛的帖子几乎都读遍了,少说也有过千篇。而且,他还多次到各位版主家里参观学习,并向业界前辈虚心请教,甚至把全国各地各大品牌的演示厅都跑遍了。
这还不止,他还两次到北京参加《家庭影院技术》组织的专业培训,一次是年5月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举办的“建筑声学原理与设计”培训课程,另一次是中国首次专业家庭影院大师培训课程(以下摘选自《家庭影院技术》杂志社邀请函)。
AnthonyGrimani作为家庭影院与专业录音室设计等领域享负盛名的美国PMI公司创始人,是世界顶级家庭影院及专业录音室设计师,为定制家庭影院行业众多标准立下汗马功劳。RichGreen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最为出色的AV系统设计师之一,曾为包括SteveJobs、GeneSiskel、RogerEbert等国际知名人士设计影音系统。……中国北京AnthonyGrimani与RichGreen家庭影院大师培训课程,由两位大师亲自担任主讲。参加清华培训的共50多人,只有Z先生等3人没写单位,参加大师培训的共30人,也只有他没写单位。也就是说,两个培训都参加了的行外人,只有Z先生一个。说那么多,是想告诉大家,Z先生不是“干烧”,而是很专业的。而他,偏偏就是坚持Hi-Fi和AV绝对不能搞在一起的、我的“敌对分子”。为了这个议题,我们俩经常会争得面红耳赤。
虽然我尊重他是AV“新贵”,他也尊重我是Hi-Fi“老烧”,但尊重不能代替对真理的探寻和辩论。我们争了一年多,互不相让,直到前几个月,他一句话把我给噎死了:你说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厅和电影院是不是在一起的?
我不是不讲理的人,如果真错了,就一定会承认和改正。于是,我把Z先生的大师培训讲义再一次精读了一遍,然后上网补习音乐厅和电影院的建声(建筑声学)知识,深入研究了AnthonyGrimani关于家庭影院声学装修的文章,以及刘汉盛关于音响空间处理的文章,并对自己的客厅影院做了小有成效的声学处理。
理论学习加上动手实践,使我认识到,为什么大多数音乐厅和电影院都不在一起,Hi-Fi和AV是否可以兼得的关键,在于音乐厅和电影院的两个重要差异:混响时间、音箱摆位。
6.5差异一:混响时间
跟挨了一闷棍似的,坚持了十年的AV和Hi-Fi可以兼得,难道真是错的?
音乐厅混响时间在2秒左右,家庭影院的标准是0.2~0.4秒
音乐厅需要反射声,电影院需要直达声,家庭影院需要兼顾
○混响(残响)是声音的反射
所谓混响,是指声源停止发声后,在声场中还存在着来自各个界面的迟到的反射声形成的声音“残留”现象。这种残留现象的长短以混响时间来表征,又称残响时间。混响时间过短,声音发干,枯燥无味,不亲切自然;混响时间过长,会使声音含混不清;合适时声音圆润动听。混响时间是声学设计中声能定量估算的重要评价指标。适合电影放映的混响时间一般不超过0.8秒,适合音乐厅的混响时间一般是1.5秒,上海音乐厅达到了这个指标。(摘自百度百科)
音乐厅的混响时间,除了上面说的1.5秒外,网上还有很多说法,比如:允许值为1.5~2.8秒,低于1.5秒,音质会偏于干涩,最佳值为1.8~2.1秒。也就是说,音乐厅的混响时间,至少是电影院的两倍。
根据北京家庭影院大师培训课程(以下简称“大师培训”)讲义,家庭影院混响时间的标准是0.2~0.4秒。0.2秒和2秒,相差10倍!那真是天壤之别啊,AV和Hi-Fi怎么可能搞在一起呢?这也是Z先生反复多次、多次反复给我讲的理由。
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
音乐厅需要反射声音乐现场(包含空间比较大的音乐厅,空间比较小的爵士乐酒吧等)无论空间的大小,只要空间是有限的,必定有一定程度的残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回音,“堂音”。并不是说残响越低的现场空间越好,恰到好处的残响才能凝造出空间感。而残响的频段基本上集中在低频和中频,所以空旷的场地正是因为缺少低频和中频的回音,导致高频凸出明显,听感上会觉得干涩而没有密度,不够丰润。大家可以做个简单的实验。在洗澡间,教堂和在旷野外说话,声音是不一样的,旷野外会让人觉得话音很薄,而在教堂内残响适度,洗澡间由于空间较小,声底相比之下会比较厚。(摘自百度百科)所以大家都喜欢在冲凉的时候唱歌,哈哈。
高水平的音乐会都不使用扩音设备,为的是使听众直接听到舞台上的声音。为了让全场听众都能听到较强的声音,音乐厅的天花板上挂着许多反射板,这些反射板的大小、形状、安放位置和角度都经过精确设计,以便把舞台上的声音反射到音乐厅的各个角落。(摘自百度百科)
观众听到的,除了直达声,还有反射声,也就是残响。“恰到好处的残响才能凝造出空间感”,才能使声音好听。所以音乐厅、歌剧院的天花和四周,都是精心设计的反射和扩散区域,见上图广州星海音乐厅、下图悉尼歌剧院(摘自昵图网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