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宝宝少感冒,先来了解呼吸道
2017-6-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进入冬季,宝宝感冒的情况逐渐增多,感冒是什么?感冒属于上呼吸道感染,更专业的医学名字是“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所以我们得先来了解什么是呼吸道,有什么作用,再来谈保护和抵抗感冒的问题!
呼吸系统是干嘛的?
呼吸,太好解释了,喘气呀!没有呼吸生命都没了。
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的作用是进行气体的传送,肺进行气体的交换。所以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的通道。
人不能不呼吸,可是稍有不慎,外界空气中的有害菌进入呼吸道,住了进来,开始开枝散叶,繁殖起来,就造成呼吸道感染。
临床上,上呼吸道为鼻、咽、喉;下呼吸道为气管、左右支气管、肺。
所以医生经常提起的呼吸道感染包括了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感染。
外界空气那么危险一定会感染吗?
外界空气肯定是会有各种细菌和病毒的,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内不会过度繁殖,多数直接被人体防御和免疫系统干掉了,无需“谈菌色变”。
这其中,第一道防线仍旧是呼吸道。
环境气温、湿度均不恒定,而且可含尘粒和有害气体,这些都将危害机体健康。但是,呼吸道具有对吸入气进行加温、湿润、过滤、清洁作用和防御反射等保护功能。
而这个保护作用主要是靠呼吸道的黏膜分泌液和纤毛来实现的。
鼻毛:阻挡较大颗粒的进入,使许多颗粒直接撞击在粘膜上或因重力而沉积在粘膜上。直径大于10μm的颗粒几乎完全从鼻腔空气中被清除掉。
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直径在2~10μm的颗粒可通过鼻腔而进入下呼吸道,但这里管壁粘膜有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和纤毛上皮细胞。将粘液层和附着于其上的颗粒向喉咽方向移动。然后排出体外。
巨噬细胞:直径小于2μm的小颗粒可以进入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吸入的颗粒和细菌,然后带着它的吞噬物向上游走到细支气管壁上的粘液层,随粘液排出。
所以最终,大部分的细菌病毒并不会侵入人体,通过正常的鼻涕、痰液排出,或者直接被消灭了。
为什么有时候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失灵了?
病菌过多,比如雾霾是会过度聚集有害细菌病毒的,通风条件差的人群聚集室内也会增值过多的有害细菌病毒,随空气进入身体的有害菌太多,免疫系统忙不过来了。
接触了感染性更强的致病菌。传染病之所以叫传染病,那么让人害怕,就是因为这些致病菌的侵袭能力更强,进入人体,人体免疫系统不容易识别,或者根本打不过!
如果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势必影响呼吸道的保护作用,使在气体交换中吸入的细菌、病毒更易感染呼吸道各个器官,造成疾病。
那该怎么办?
别带孩子往人堆儿里扎,特别是空气不流通的人群密集场所。小编周末带姐姐去游泳,等她下课的工夫,去附近商场散个步,楼上儿童活动区域真是人声鼎沸,可是那空气质量可真不咋地。天气好的时候,室外活动为宜。天气不好的时候,人员集中的室内儿童乐园也不要过度依赖。
雾霾天气减少外出,外出带口罩,室内开加湿器、净化器、拖地加湿,但也需要在雾霾少的中午开窗通风,减少细菌病毒在室内的聚集。
家长有感冒,接触宝宝要戴口罩,严重感冒隔离为佳。
维持呼吸道粘膜的完整性,增加第一道防线的抵抗力,而人体缺乏维生素A的时候,黏膜会出现角化不全,进而给细菌病毒可乘之机,而使宝宝发生呼吸道感染,还特别容易反复。
增加营养: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更容易发生感染。而营养障碍性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亚临床维生素A、锌或铁缺乏症等,或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则易发生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使病程迁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