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疫苗免疫的根本
2017-6-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家禽生理结构的特点
肺脏小,多气囊,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可延气囊进入呼吸系统,体腔,肌肉和骨骼。胸腹腔间没有横隔膜,导致感染的相互传播。淋巴系统发育不完善,鸡仅有散在的淋巴组织没有淋巴结,鸭,鹅仅有两对很不完善的淋巴结。
上述特点决定家禽疫病多为全身感染,发病重死亡率高,在诊断治疗和防疫中一定要树立整体观念。
家禽垂直传播的疾病
垂直传播的家禽疫病:白血病,传染性贫血,鸡白痢,禽伤寒,禽副伤寒,禽支原体病,网状内细胞皮增生症,腺病毒病,呼肠孤病毒病。家禽卵的形成过程中,与母体血液直接接触,没有胎盘的屏障作用,使病原体很容易进入卵中。家禽的生殖口和排泄口都开口于泄殖腔,产出的卵易受泄殖腔微生物的污染。种蛋存放和孵化过程中易受到环境微生物的污染。对于这些垂直传染病要通过父母代的免疫来降低其对后代的垂直传染。
家禽条件性病原引起的疾病
葡萄球菌病,大肠杆菌病,传染性鼻炎,支原体病,梭菌性肠炎,曲霉菌病等。当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等原因使环境恶化时,会使条件性病原菌大量繁殖。家禽抵抗力下降后,会单独引起感染,虽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影响家禽的生产性能。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时,条件致病性病原会加速病情。条件致病性病原会降低家禽的抵抗力,使宿主更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家禽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原:某种疫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有机体,也指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媒介:被病原体污染的各种外界因素。不适合病原体长期生存,也不能持续排出病原体。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到易感动物。间接接触:传染源到传播媒介再到易感动物。
易感动物:对某种病原体具有易感性的动物。集约化养禽业,不但要重视家禽个体对疫病的易感性,更要重视整个群体中易感个体的比例,高于10%时,会造成大规模流行。
家禽的免疫防疫系统
家禽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的。
家禽的免疫器官:一级免疫器官:胸腺,骨髓,法氏囊;二级(外周)免疫器官:脾脏,哈氏泪腺,盲肠扁桃体,分布呼吸道和消化道管壁及实质器官的弥散性和集合性淋巴组织。
骨髓:体内重要造血器官,其中的多能干细胞是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的前体细胞,多能干细胞也是免疫细胞的前身,骨髓同时是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对于某些抗原,骨髓所产生的抗体可占抗体总量的70%。
胸腺:位于颈静脉一侧呈多叶状排列,青春期发育最大,随后萎缩,老年退化。来自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到达胸腺,在胸腺素的作用下,诱导分化,大部分2-3天死亡,小部分成熟为T细胞,经血液循环到全身参与细胞免疫。
法氏囊:鸟类特有的淋巴器官,位于幼禽泄殖腔的背侧,性成熟前达到最大,以后逐渐萎缩至消失。来自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法氏囊处诱导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经淋巴和血液血环到达外周淋巴器官,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家禽的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的细胞,称为免疫活性细胞。
T细胞:来自胸腺,不产生抗体,产生淋巴因子,执行细胞免疫功能,寿命4-6天,其中一部分变成长寿的免疫记忆细胞,存活数月至数年。
B细胞:来自法氏囊,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浆细胞存活2天,部分转化为记忆细胞,存活天以上。
家禽的免疫应答:抗原进入家禽体内后,会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首先被巨噬细胞吞噬加工处理,先把抗原信息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进而激活T细胞和B细胞,B细胞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发生体液免疫反应;T细胞增殖后形成致敏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和杀伤细胞,表现为细胞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