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证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

2020-10-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二法)

(一)辛微温以疏表,苦甘寒泄其热

素有蕴热,外感新凉,身热咳嗽,阵阵恶寒,面色略白,脉象浮数。可用本方疏表泄热为治。

苏叶2克 前胡3克 杏仁3克 芦根10克 苦梗3克 生甘草2克 山栀3克

加减法:

若表气闭郁,恶寒较重,身热无汗,苔白滑润,脉象浮紧者,可酌加辛温药,如荆芥、防风之类。

若表闭时间较长,正气不足,两目无神,口唇色淡,服退热药后,四肢清冷,指纹色淡,汗出过多,此乃气分已虚,酌其虚情,可加入甘温益气之品,如太子参3克、黄芪5克。

如症重时,可加党参3克、桂枝3克、生姜3克、大枣5枚。

若舌苔略厚,当考虑消化不良,在解表药中加入消导之品,如焦麦芽3克、香稻芽3克、山楂3克、鸡内金3克,并当控制饮食。

(二)辛凉清解,苦甘泄热

风热上扰,内蕴郁热,身热,咽红肿痛,鼻塞流涕,头痛咽痒,口干心烦,舌红,尖部起刺,苔浮黄,甚则垢厚。当用辛凉清解、苦甘泄热方法。

薄荷3克(后下) 连翘6克 银花6克 苦梗6克 芦根10克 生甘草3克 黄芩6克

加减法:

若口干且渴,唇焦便干,阵阵汗出,脉滑数,指纹深紫,透过气关,舌红,尖部起刺,或黄垢苔而厚者,此热在气分,胃肠滞热,方中当加生石膏6~10克(先煎)、焦三仙各10克;

热势较重者,可再加知母6克,或加用至圣保元丹1丸,分两次服。

若舌苔黄厚,大便干,或稀而味恶臭者,可加清热通腑之品,如大黄粉0.5克(冲)。

肺炎(三法)

(一)宣风寒以开其闭,泄肺热兼以化痰

风寒外束,热郁于内,面色苍白,口鼻发青,唇焦口干,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急,甚则作喘,喉间痰鸣,苔白腻而质红,脉浮数或沉涩。用本法治之。

麻黄1克 杏仁3克 生石膏6克(先煎) 前胡3克 浙贝母6克 芦根10克

加减法:

若药后得汗而表解,痰热仍未尽除者,加清热化痰之品,如苏子3克、莱菔子5克、冬瓜子10克。

若表邪已解,内热较重,舌红口干,脉滑数,可以清热为主,酌情加化痰之药,如陈皮1克、浙贝母3克、黄芩5克、蝉衣3克。

(二)清肺热兼以化痰,泄其火肃降止咳

肺炎表邪已解,仍然身热咳嗽,口干渴饮,咽红且痛,呼吸气促,夜不能睡,舌苔浮黄,脉象滑数。可用清肃化痰方法。

麻黄1克 生石膏8克(先煎) 杏仁3克 黄芩6克 连翘5克 浙贝母10克 芦、茅根各8克

加减法:

若属热重,舌红,尖部起刺,指纹深紫至气关者,方中加知母3克、花粉3克、钩藤6克(后下)、天竺黄6克。

若痰火过盛,必以清泄痰火为主,可于方中合入泻白散及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药如桑皮6克、地骨皮5克、甜葶苈2克、瓜蒌10克,或加珠黄散1.5克(冲)。

若热盛而神志不安,甚则作惊或抽搐时,当加用清心凉肝之品,如羚羊角粉1克(冲),或紫雪散0.3~0.5克(冲)。

(三)清痰火兼以化滞,泄肺热以平喘咳

高热烦躁,咳喘鼻煽,面部青紫,舌苔老黄,大便干结,或高热致惊,甚则抽搐。此乃食滞与内火互阻之象,急以清肺化痰导滞方法治之。

麻黄1.5克 生石膏12克(先煎) 杏仁6克 浙贝母6克 鸡内金3克 天竺黄6克

加减法:若热盛便干惊搐者,方中加紫雪散1克(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g.com/jbshhl/976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