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抗体IgM检测
2020-10-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呼吸道简介
1、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最为常见,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可在呼吸道粘膜上皮内潜伏,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大部分患者为显性感染。在3岁以下儿童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成人以肺炎表现为主。肺炎支原体肺炎潜伏期14~21天,起病缓慢,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出现,3~4周达高峰,可持续存在3~6个月。
2、肺炎衣原体
肺炎衣原体是人类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体,可引起急、慢性呼吸道疾病,特别是支气管炎和肺炎。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它所引起的肺炎占所有肺炎病例的10%。
肺炎衣原体感染所致的肺炎,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多数起病缓慢,潜伏期一般为30天左右,IgM抗体可持续存在2~6个月。
3、甲型/乙型流感病毒
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在具有潜在病理学的患者中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由于它易于与其它呼吸道疾病混淆,所以在流行期临床诊断很困难。因此,实验室诊断就显得非常重要。流感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1~7天,IgM抗体在发病l周左右出现,可持续存在2~3个月。
甲型流感病毒的两种表面抗原:HA和NA,用于区分不同的病毒血清型。到目前为止,已鉴定出HA亚型有16种:为H1~H16;NA亚型有9种,为N1~N9。其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较低,流行规模比甲型小得多;乙型流感病毒于年获得。
流感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被感染的动物也可能是一种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等间接接触而感染。
4、副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主要有l、2和3型,PIV可引起所有年龄组的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可引起婴幼儿及儿童哮喘、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更易于引起严重下呼吸道感染。3型具有流行性,l和2型具有地域性。副流感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7天,lgM抗体在发病l周左右出现,可持续存在2~3个月。
5、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简称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黏病毒科肺炎属。RS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
RS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在冬季爆发流行,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婴幼儿期的毛细支气管炎是日后儿童哮喘的高危因素。最新的研究发现免疫功能缺陷的成年人及老年人也是RSV的易感人群。RSV感染后不存在保护性免疫,再感染的发生率很高,每年约有万人死于RSV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3~7天,IgM抗体在发病1周左右出现,可持续存在2~3个月。
6、腺病毒
腺病毒是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在儿童和军营人员中更易发生感染和大规模流行,较大年龄组儿童或青年人感染腺病毒仅引起上呼吸道疾病,在婴幼儿中可引起严重的急性腺病毒性肺炎。大多数婴幼儿在出生后的5年内至少感染过1种腺病毒,该病毒可导致肺炎、发热上呼吸道疾病、结膜炎、膀胱炎、肠胃炎等,根据感染者的免疫和心肺功能的不同可导致严重的呼吸窘迫甚至死亡。
ADV感染全年散发,冬春季相对较多,阳性检出率最高达15%左右。ADV感染的潜伏期为2~14天,IgM抗体在发病1周左右出现,可持续存在2~3个月。
7、柯萨奇病毒B组
柯萨奇B组病毒是细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成员,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例中大约有20%-25%是由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
病毒的携带者及患者均为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粪便中排出,也可从咽喉部排出。患者脑脊液、血液、胸水、骨髓、唾液、尿中均可分离出病毒。主要通过肠道传播,也可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在婴儿室内柯萨奇病毒感染患儿、医护人员以及哺乳的产妇均可成为本病散发或流行的传染源。
CoxBIgM抗体自病程第1周起迅速上升,而于3~4周内下降或消失,CoxB感染后其特异性的lgM抗体的出现可以作为CoxB的急性期或持续性感染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