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业退隐诸城夜市发烧碟歌手受发烧
2019-7-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夜市里陈强和他的发烧碟摊位。
上世纪90年代末,是唱片业的巅峰。那时候的城市街角总会很容易找到一家音像店:一对大音箱,袅袅歌声从街头飘到巷尾。时至今日,互联网时代,唱片业的辉煌已成过往,低迷成为不争的事实。不过,其就像城市舞台上的一位老角,迟暮之时隐入了夜色里,继续低吟轻唱。那么,熙熙攘攘的夜市,谁是“歌王”?
唱片业受网络冲击严重
华灯初上,熙熙攘攘的夜市,萦绕耳边的音乐,总有一个声音撩拨你的心弦。
一辆汽车,一只大音箱,一块电动车拆卸下来的蓄电池……虽然简陋了些,陈强的汽车CD唱片摊位在繁荣路上可算是个“老字号”。半平方米的后备车厢,兵阵般排布着CD货架,为了增加音乐氛围,陈强还在自己的汽车上改装了卡拉OK灯。音乐一起,灯光开始摇曳,真有那么点意味。“在中百超市附近,我的摊位也算是个地标了。”说起自家CD唱片摊位,店老板陈强的嘴角不自觉地往上扬。
在大多数的人看来,网络之于传统音像业,就是“后浪”与“前浪”的关系,网络的激流勇进,势必会将音像业拍死在沙滩上。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发烧碟摊主,仍对传统唱片有着一种别样的情绪。每天下班后,老陈便开车来中百,收拾好摊位、沏壶茶,然后打开CD机,音乐便在中百附近的空气里流淌,惬意不吵闹,身上爬满月光。
这名经营了两年汽车发烧碟的小老板说,生意好的时候一晚上能挣个一二百元,不好的时候也就卖一两张。“卖发烧碟纯属玩票性质,工作之余的音乐爱好。”
主要消费群体为中年人
“音乐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那批手中握着钱的中年人。高档车内大都会放几张发烧碟。中年人喜欢的是这种‘风尘味’风格的音乐,像周杰伦那些声音并不受待见。当然,也说不清谁是阳春白雪,谁是下里巴人……”陈强说,尽管这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产物,但发烧碟却抓住了一部分人群的消费需求。
廖先生是个音乐发烧友,爱听老音乐,车里珍藏着他喜欢听的几十张发烧碟。前几年他还会去音像店走走,淘一些喜欢的音乐。如今,随着一家家音像店关门歇业,廖先生没了去处。“再加上结婚后,也少有时间闲逛了。”廖先生笑着说:“但喜欢音乐的心还是时不时躁动起来,前天在路上开着车,耳朵里飘进了邻车里放的一首老歌。于是我立刻就满大街去找卖发烧碟的摊位,只为了买这张碟。”
陈强告诉记者,发烧碟发行量大,制作简单快捷,是赚快钱的不二选择。而且还不需要任何底蕴和创新,也不讲究歌曲的内涵,只是把旧东西翻新而已。
发烧碟销量保持高增长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购买新房和成为有车一族,近年来,发烧碟的销量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但发烧唱片不是出版商在封面印上“发烧录音”就是发烧碟了,它必须是在乐迷和音响发烧友当中引起共鸣的,大家觉得录音、音乐都还不错的才可以叫“发烧碟”,而要求更高的“发烧天碟”就是这精品中的精品了。
目前诸城夜市上销售的“发烧碟”主要是CD,碟片的封面上一般也都标有“发烧碟”、“发烧天碟”、“Hi-Fi”等字样。店家多从专业的发烧碟制作室进货,这类碟子的内容主体,大部分都是经典歌曲的改编和翻唱。“新歌不如老歌好听,原创佳作极度匮乏的现状,不仅在发烧碟的受捧上得到体现,同样也在歌唱比赛类节目等其他领域成为一种现象。”
作为流行乐坛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很多发烧碟歌手受到发烧迷的追捧,如孙露。除了孙露,张玮伽、雷婷、南妮、谭艳的发烧碟卖得也不错,这和网上流传的“五大Hi-Fi女声”的说法,非常吻合。
“发烧碟歌手的唯一优点就是声音好听。”陈强说:“年和年最火的发烧碟要数孙露了,在Hi-Fi界,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孙露,她的歌声真的是充满感情,百听不厌,也要有一定感情经历的人才能真正欣赏,特别是像我人到中年,有时候听她的歌能把伤心也变成一种享受。听她的歌一定要好一点的音响,一个人静静地欣赏最好了。当然,神曲迎合大众口味会红会火,但也不会经久不衰……”
“孙露的发烧碟,我最爱听的是《不想回家的女人》。好碟,我放一下你听听。”采访到最后,老陈拿出了一张CD,黑包装的外壳,发行日期是年,“不想回家的女人,有颗脆弱的灵魂,每次酒后的心声,只想找回那迷失的纯真……”老陈轻声哼起歌来。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