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指导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伴发耳痛

2021-10-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发病率高,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感染易反复发作,而上呼吸道相较于下呼吸道更容易发生感染。调查显示,我国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日就诊量占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比例高达10%~20%。其中,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的急性中耳炎的发生率占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10%左右。

症状

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是指1年内发生次数频繁、超出正常次数范围的上呼吸道感染。不同的年龄诊断标准不同,2岁以内婴幼儿超过7次/年;2~5岁儿童超过6次/年;5岁以上儿童超过5次/年。其全身症状多包括发热、乏力、纳差、局部疼痛等,感染部位主要包括中耳、鼻-鼻窦以及扁桃体或咽喉,由于感染的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和体征也不一样。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下耳部感染的相关症状。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局部症状,呈持续性耳痛,鼓室积液表现为鼓膜失去光泽,呈淡黄色或琥珀色,有时可见弧形液平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除了局部持续性严重耳痛症状及婴幼儿耳痛症状之外,常伴有高热、哭闹及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其症状直到耳流脓后才可得到缓解。婴幼儿耳痛常伴有情绪易烦躁、捂耳朵或拽耳朵等症状,部分患儿会出现早期听力下降的情况。儿童急性中耳炎的治疗主要是早发现,积极治疗。儿童急性中耳炎发作时会出现持续性耳痛,但耳痛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患儿会耳痛持续几分钟后说不疼了,有的患儿会持续耳痛3天的时间。耳痛时间较短的患儿往往会被家长忽视,例如:一个孩子感冒刚刚痊愈,准备上学,早晨说耳痛,家长反复确认,患儿一会儿又说不痛了,家长很可能会认为孩子是不想上学而在撒谎,从而忽视了患儿感冒后引发急性中耳炎的可能,耽误中耳炎的治疗。

治疗

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期合理用药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以达到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1一般治疗

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增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取。多饮开水,注意通便,注意休息,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如有发热,还应注意退热。

2全身用药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期应以抗感染治疗为主。

细菌感染者应使用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等抗菌药物。

病毒感染者酌情使用抗病毒药物。

3局部用药

耳痛或耳流脓局部治疗可采用1%酚甘油滴耳剂,3%双氧水清洗加局部采用非耳毒性抗菌药物滴耳剂等。鼻腔局部用药有减充血剂,如呋麻滴鼻液或者盐酸羟甲唑啉等,一般用药不超过7天。还有抗组胺药或鼻用激素,如盐酸左卡巴斯汀或者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鼻腔局部药物可缓解咽鼓管咽口炎性黏膜的肿胀,降低中耳腔负压,维持中耳腔与大气压平衡,减少中耳腔内的渗出,缓解疼痛。

4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在急性感染期可作为合并用药,可缩短病程,减少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的用药时间。常用药如复可托(脾氨肽口服冻干粉)。

预防

想要预防儿童急性中耳炎,家长在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期间应该特别注意以下方面: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与预防需要综合管理,在急性期需明确诊断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避免抗生素的过度使用。缓解期需结合疫苗、免疫调节、生活方式的干预等综合预防管理措施,有效预防上呼吸道急性感染的复发。

1生活方式及环境干预

经常锻炼,增强体质,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

生活环境保持整洁通风,避免儿童接触到二手烟,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以减少与病原体的接触。这些对儿童预防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有重要意义。

2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也是临床上比较有效的免疫调节手段。大量的临床实验证实,免疫调节剂如复可托(脾氨肽口服冻干粉)能有效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反复发作的鼻-鼻窦炎、中耳炎及扁桃体炎,且耐受性良好。

3疫苗疫苗接种是针对特定病原体提供的一种有效的主动免疫。国外指南推荐6个月以上且没有禁忌证的儿童应常规接种流感疫苗。目前,普通流感病毒疫苗被广泛应用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由于病毒的血清型有数百种之多,无法针对每一个血清型都制备出相应的疫苗。因此,推荐常规接种流感疫苗的同时,合用其他的预防手段来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小结

随着越来越多免疫调节剂用于临床以及高质量临床实验证据的积累,其在预防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中的重要作用已逐渐被认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与预防需要综合管理,在急性期需明确诊断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避免抗生素的过度使用。缓解期需结合疫苗、免疫调节、生活方式的干预等综合预防管理措施,有效预防上呼吸道急性感染的复发。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g.com/jbzl/978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