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如何
2024/8/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病例回顾
患者,男,60岁。主诉:心慌、胸闷、气喘7天余,加重伴发热、咳嗽、咳痰2天。
现病史:患者于7日前无诱因出现心慌、胸闷、气喘等不适,自行口服药物治疗效果差;2天前上述症状加重,伴发热、咳嗽、咳痰、纳差、乏力、腰腿疼痛等;
体温最高38.0°C,波动无规律,无盗汗、胸痛、咯血、口眼歪斜、言语障碍等症状;为进一步诊疗,门诊以「肺气肿、AIDS3期」收入。
患者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饮食差、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
患者有明确AIDS诊疗病史,现口服「替诺福韦、奈韦拉平、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药物依从性可。
既往史:患者九十年代曾有多次有偿献血史,具体情况不详。有「高血压、冠心病、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双膝关节骨质增生」,无肝炎传染病史,对磺胺类药物过敏,无输血、外伤及手术史。
婚育史:23岁结婚,爱人患有AIDS病史,有1子2女均体健。
诊断:AIDS3期、慢阻肺合并感染、脑梗死、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
分析:患者中老年男性,既往有明确AIDS诊疗病史,配偶亦是AIDS,现口服抗病毒治疗,药物依从性可。
艾滋病患者本就抵抗力差,容易呼吸道感染,反复的肺部感染,让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跟着下降。因此病史较长者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经常咳嗽、咳痰,加之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使得患者的用药也相对复杂。
护理经验
1、隔离管理:艾滋病患者专病专区进行管理,执行血液/体液隔离的同时实施保护性隔离。值班护士做好个人防护,严防针刺伤,积极预防职业暴露。
2、饮食护理:患者的病程较长,抗病毒药物治疗胃肠道反应常会影响患者食欲,营养管理也很重要。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足首选营养干预方式是口服营养补充。
保持良好的营养和饮水,尽可能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尤其是蛋白质和维生素。
3、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精神和皮肤病损情况。抗病毒药物治疗需要注意观察用药不良反应,积极预防急性肝衰竭等并发症,定期血液检查以监测病情和治疗效果。
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告知医生,以调整治疗方案。
4、预防感染: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已经受到损害,很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因此,护士要指导患者积极肺康复,做好手卫生、避免与其他感染者接触、避免接触污染物等等。
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和适当的运动是提高机体免疫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5、用药护理: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教导患者按时服药,遵循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用药。
注意观察有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认真观察皮肤颜色、尿量及颜色等,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6、促进康复:护士指导患者进行缩唇腹式呼吸训练,促进患者肺康复。取半卧位或平卧位,双手置于胸腹部,用鼻缓慢吸气同时最大限度将膈肌降低、松弛腹肌,使腹部最大限度向上隆起。
之后收缩口唇呈鱼嘴状,缓慢呼气并尽量收缩腹肌,同时松弛膈肌,促进气体排出,必要时可用手辅助腹部收缩。呼吸频率控制在8-10次/分钟,每次15分钟。
7、心理护理:患者及配偶都是艾滋病患者,他们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病程中难免会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因此对于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干预也非常重要。
护士可利用巡视、治疗、康复训练等时机,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善于运用倾听、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同理心等护患沟通技巧,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心声,从而能够积极配合日常的各项治疗与护理。
鼓励患者结交病友建立联系,相互之间可以定期见面,诉说自己内心的感受,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和交流自己保养身体的心得。
8、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抗病毒治疗、肺康复护理的各个环节,在综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文化程度、学习需求、躯体与疾病状况等多方面情况的基础上,以宣教册、示范指导、答疑等多种方式,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宣教方案。
住院期间全程给予明确的健康宣教指导,及时答疑解惑。
总结
艾滋病合并慢阻肺患者的护理,都属于慢性病管理的范畴,其实就是在做好艾滋病护理的基础上,跟进慢阻肺治疗和肺康复措施。
#优质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