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冷了感冒多发感冒药要慎用多吃

2019-6-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近日,杭城温度骤降,天气干燥,呼吸道疾病明显多发。咳嗽、哮喘、鼻炎……让人不堪其扰。

浙医院呼吸科门诊发现,已临近中午时分,诊室走廊里仍挤满了患者,等待就诊的病历本摆了整整一桌子。诊室里,医生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进行检查;诊室外,候诊的患者口罩、帽子齐上阵,装备各出奇招。

医院保健科主任、呼吸科汤军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最近,因医院就诊的患者特别多,尤其这几天以来,每天上午因呼吸道感染来院就诊的患者就已超过两百多位,数个诊室都挤满了患者。”

“气温骤降,空气干燥,病毒细菌活跃,是近期呼吸道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汤军主任根据呼吸道疾病发生的原因,为患者提供了一些生活上的建议。

天气突变年轻人更要注意保暖

汤军主任说,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季节变替时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尤其寒冷的冬季,比如肺炎,很多都是因为平时感冒不及时治疗,迁延导致的。

“避免寒冷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汤军主任强调,特别是年轻人往往衣服穿的比较单薄,外出机会较多,又多是人流密集的商场、超市等区域,患呼吸道疾病的几率更大。再加上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免疫力降低,很容易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引发肺炎。

多吃一些“性暖”的食物提高自身免疫力

流行性感冒多发的季节,老人和小孩应注意提高自身免疫力。提高免疫力的方法有两种,一方面可以注射流感疫苗,或者服用胸腺肽之类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饮食合理调整,多吃一些“性暖”的食物,比如红枣银耳汤、老母鸡汤、鱼类等。

此外,汤军主任还提醒喜欢锻炼的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季节转换期间,清晨和傍晚都不适宜锻炼。

呼吸道感染慎用感冒药

汤军主任介绍说,大多数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会产生咳嗽、痰多、扁桃体发炎、胸闷憋气等症状,进而转化为肺炎,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在治疗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季节性感冒时,需慎用感冒药。因为季节性感冒大多数症状是发热不重,属风寒感冒,而感冒药多是治疗发热感冒的,吃了也不容易好。她建议,最好的方法是熬姜汤祛寒,“放一两片姜,煮煮一喝就好”。

夜间晨起咳嗽加重支气管哮喘在作祟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患者都向医生反映,天气变冷后经常会咳嗽,一到夜间和早晨,症状越发严重。

对此,汤军表示,通常一些慢性的咳嗽咳痰被诊断为支气管炎,这存在诊断的误区。“如果咳嗽、咳痰经常发生在夜间或晨起,并呈发作性,伴有‘吼吼’的声音,有时还有胸闷感,这就可能患上了支气管哮喘,尤其是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疾病的患者。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需要规律用药,控制症状。”汤军主任说。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吸烟、大气污染等原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一般会出现反复咳嗽并伴有喘息发作等症状。“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者,可被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汤军主任说。

建议这部分患者,饮食上应该避免吃生冷、辛辣食物以及海鲜,多吃富含维生素和高蛋白的食物,多喝白开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有吸烟史的人最好戒烟。

预防过敏性鼻炎应注重及时通风

“最近天气变冷可把我害惨了。整个办公室都是紧关窗户,明显感觉到鼻炎加重。”30岁的小刘戴着一副厚厚的口罩,还不停地咳嗽。他告诉汤主任,除了呼吸不畅,有时还会头疼胸闷,非常痛苦。如何缓解、治疗过敏性鼻炎?

汤军主任指出,过敏性鼻炎主要由环境因素引起,冬季气候干燥、空气污染导致可吸入颗粒物增多,引起过敏性鼻炎。要预防该病,平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源。此外,还需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同时,大家可多买点吸附力比较强的植物,如绿萝、虎皮兰等。记得多通风,安装空气净化器。多到户外活动,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据汤军介绍,针对过敏性鼻炎,目前缓解症状的药有一些减充血剂,这类药能够迅速改善症状,但是也会有些引起高血压等副作用;预防该病发作的药物有局部的糖皮质激素的喷剂,也有口服药物,比如白三烯受体的拮抗剂、顺尔宁。患者需长时间并连续服用药物才有效,特别是在一些容易发作的季节,如秋冬季节。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建议口服用药。

本周掌上名医:

12.15(周一):医院邵佂洋儿科主任医师12.17(周三):医院石仕元主任医师12.18(周四):医院陈建永主任医师12.19(周五):

浙江名中医馆姚新苗张弘主任医师

记者:左佰常

监制:曹漪洁

主编:尉洁婷责编:刘景点击↓“阅读原文”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白癜风专家研讨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g.com/jbshhl/9757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