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夏天更容易受寒,不做好这几点比冬天
2020-11-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现在全国基本开启了高温的模式,
此时出现的身体问题,
是否都是热邪导致的呢?
其实,与我们想象的恰恰相反,此时,受寒导致的疾病特别多。
这是因为盛夏酷暑难耐,人们都非常重视防暑降温,然而却往往忽视了寒湿之邪对人的伤害。
在某种程度上:夏天比冬天更容易受寒。
人体对环境的变化是有自调反应的,冬天时为了保暖,皮肤毛孔就要封闭变得紧凑,夏天为了散热,毛孔打开皮肤变得疏松。在正常情况下(非过寒过热),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开泄,“无孔不入”,当毛孔大开时,风寒很容易就钻进去,而腠理闭合时,风反而无法“乘虚而入”。
再加上夏天天气热,人对风寒就会大意,疏于防护,冬天天冷人们会主动保暖,不吹风,反而受风寒的机会少。
夏日由于毛孔大开,风寒一旦侵袭人体,就入的比较深,直接进入胃肠道,所以这段时间感冒,肠胃疾病特别多,空调,水果冷饮又大大加大了受风寒凉湿的概率。
比如,晚上睡觉,天气炎热,很多家庭开窗睡觉,人就躺在窗边,过堂风吹着,自己又基本不盖什么被子,因此而出现腹痛腹泻,肢体疼痛的人,应该是不计其数。
还有的家庭,是吹着空调睡觉的,一旦睡着了,就忘记了调整温度,所以往往一夜冷风吹,第二天起来,腰痛不已,这样的人,也是非常多的。
所以,各位看看,夏天炎热的季节,您被寒邪伤到的机会还少吗?
冬天的时候,我们知道穿得暖,知道盖好被子,可是,夏天这一切都被改变,我们只穿裤头睡觉,我们睡凉席,我们只需要一个毛巾被,此时,如果有了寒邪,那几乎是百发百中的。
所以,夏天炎热季节,受寒的机会更多!
到底什么是“寒”
为了迎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我试图这样定义:寒指人体接触温度骤降十摄氏度以上。
该定义的依据:
1、临床中我观察到冬天温度突降超过十度,随后伤寒(感冒发烧)患者明显增多。
2、夏季高温天气比如逼近四十摄氏度时突然变天下雨,气温骤降十度至三十度以内,随后伤寒(感冒发烧)明显增多。
有了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按图索骥地寻找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寒”,然后远离它,消灭它,扫除伤寒(感冒发烧)的致病因素,自然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不得该病,即使得也程度轻很多很多。
百病始于“寒”
感冒发烧是最常见的疾病,而且很多重病、疑难病,也是因为感冒没有彻底治好或治疗方法不当形成的继发病,中医称之为“坏病”,比如鼻炎、肺炎、心肌炎、大部分皮肤病、部分肝胆疾病、部分肠胃炎症、部分肾炎、白血病、关节炎、部分多动症等等,追溯起来大概率有严重的感冒发烧史,以个人临床经验看,六成以上的疾病都从感冒发烧开始。
感冒是西医名词,全称上呼吸道感染,中医称为“伤寒”,伤寒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五种: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医圣张仲景参考《黄帝内经》、《难经》等书的经旨,著临床第一书《伤寒杂病论》,直接以“伤寒”为题目。
整部《黄帝内经》,合《灵枢》与《素问》,“寒”字出现频率次,“风”字出现频率次,“湿”出现频率次,“暑”字出现频率87次,“燥”字出现频率次,“火”字出现频率次。可见“风寒”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而“寒”尤其重要。
“伤寒”,多么贴近真理的描述,理解了这两个字,如何养生、如何治疗,已然尽在其中矣。我希望以后找我看病的患者都说伤寒而不再说感冒,那样一定会有知音的感觉。
六成以上的其他疾病从伤寒(也就是感冒)开始,而“寒”又是“伤寒”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我们在夏季为什么要补阳气?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了:夏三月,此谓番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就是万物生长我们都要靠着太阳,夏天的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地气相交的时候,气候是非常炎热而生机旺盛的。
植物番秀,番是什么意思?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像牡丹开花一样,层层叠叠的意思。秀是什么意思?秀上面是个禾,下面是个乃,那它寓意就是怀孕,乃是孕的半个字,是孕的上半部。那什么怀孕?植物怀孕了。植物怀孕是什么意思?就是结果实了。所以夏天就是结果的时间,万物华实。
所以我们在这时候更要依赖于阳光,如果说没有阳光,植物也长不好。那我们人也一样,没有了阳气,或者伤到了阳气,我们人体也会生病。整个夏天是因为天气炎热,阳气上升,人体的浊气和你的病邪,随着我们的汗液进行外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那么夏长就是夏天补阳最好的时期,古人说:圣人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那为什么是春夏养阳?
这养阳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我们在夏天要爱护自己的阳气;第二就是夏天我们借着天地要养护自己的阳气。
供稿:宣传科编辑:王怡
医院预约-
急诊急救-2820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