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细菌感染与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7-6-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基因,环境,感染,神经因素以及个体免疫状态等均参与哮喘的发病。其中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和部分不典型病原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已经被证实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原因和诱因,并初步明确了其诱发机制,但是常见细菌与哮喘的关系研究尚不明确。随着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对细菌感染与哮喘关系进行了基础及临床研究,并初步探讨了细菌感染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
90年代末期有学者发现在婴幼儿时期的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可以阻止或保护宿主发展成特异性体质,认为在生命早期发生的细菌感染会降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经过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卫生假说”,并被人们所熟知和接受。但是,本世纪初有学者提出易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更容易患上过敏性疾病。因此,很多学者开始对细菌与哮喘之问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发现细菌感染可以导致哮喘的发病并可能会加重病情。Hans等通过对例新生儿咽部分泌物的检测,发现21%的婴儿咽部有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定植.而且这些细菌的定植与3岁以内儿童的持续性喘息,喘息的急性加重及因喘息住院率显著相关,风险比分别是肺炎链球菌2.4、卡他莫拉菌2.99和流感嗜血杆菌3.85,95%置信区间分别是肺炎链球菌1.45~3.99、卡他莫拉菌1.66~5.39和流感嗜血杆菌1.9~7.79。最近,他和同事又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对母亲有哮喘史的例年龄为4周到3岁的婴儿进行临床追踪观察,发现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一样可以引起喘息发作及急性加重。检测到的细菌主要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过统计处理,发现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与喘息的发生密切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提示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莫拉菌与喘息发作显著相关,而肺炎链球菌与喘息的发生无显著相关。Jounio等检查了例哮喘患者和例非哮喘患者(平均年龄为19.6岁)的青年人口咽部分泌物,结果发现:哮喘患者组的口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率明显高于非哮喘组。Diana等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哮喘患儿化脓性链球菌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为每年每人0.25次,明显高于非哮喘患儿每年每人0.18次的感染几率,提示化脓性链球菌的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的发病有关,经统计其相关系数为1.4。Juhn等和Talbot等则报告哮喘患者患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机率明显上升。Talbot等报道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哮喘发病的优势比(OR)值为2.4。Markus等对24例成人及20例儿童的支气管树进行病原体16sRNA的检测发现: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COPD)的患者成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变形菌属(包括嗜血杆菌、莫拉菌及奈瑟氏菌等)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尤其是嗜血杆菌数量明显升高,并且与哮喘及COPD的发病密切相关。哮喘患儿的嗜血杆菌及葡萄球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uang等通过哮喘控制不良的患者支气管上皮细胞中的16S核蛋白体RNA扩增子浓度发现:哮喘患者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气管的微生物丛的组成与气道高反应性密切相关,其中检测到的细菌有鞘氨醇单胞菌、草酸杆菌科及丛毛单胞菌科。日本学者Ikeda等研究发现在伴有鼻后滴漏综合征的哮喘人群中,鼻腔分泌物培养阳性与肺功能的下降及哮喘病情的加重有关,认为细菌感染参与哮喘的发病并导致病情的加重,同时鼻窦炎的加重伴随哮喘病情的恶化。
Fernandez-Benitez等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阳性的儿童的组胺释放更高,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过敏性疾病(包括哮喘、湿疹等)的发生相关。芬兰学者PeterKlemets通过观察例肺炎链球菌侵袭性感染患者和例正常对照组患哮喘的几率发现:肺炎链球菌侵袭性感染的患者其患哮喘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过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处理后发现肺炎链球菌的侵袭性感染与哮喘发病明显相关,不论是可能患哮喘的低风险组还是高风险组(配比OR值和95%的置信区间分别是2.8,2.1~3.6和12.3,5.4~21.8)。而Dunder等研究发现婴幼儿时期患下呼吸道感染(不论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次数与未来发生哮喘的几率成正比。另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典型病原体(如肺炎衣原体与支原体)参与哮喘病理过程,因感染引起的气道炎症可导致哮喘病情加重,慢性感染还可以导致气道重塑。
哮喘门诊一周排班表
星期
星期一
全天
星期二
星期三
全天
星期四
上午
星期五
全天
星期六
上午
星期天
老院
无
无
耿建梅
专家
无
谢贵会
主治医师
赵小兵主治医师
无
新院
耿建梅
专家
无
无
无
无
耿建梅
专家
无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北京中科医院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