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治疗儿科常见病

2016-11-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奥灵奇导读:大家都知道,在基层,儿科用药还是一个弱势,不论是口服给药还是静脉给药都比较困难,特别是在静脉输液时,部分患儿如果第一针或第二针打不上的话,孩子就会大哭,家长也会心疼的跟着小哭,有时还会出现医患关系紧张或不愉快的场景。

中药贴敷疗法可以解决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带来的弊端。在特色中医儿科穴位贴敷治疗室,每天都挤满了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小患者,不约而同地享受不用打针吃药就能治病这一绿色疗法的好处。据悉,这些患者中尤以反复感冒发热和腹泻。穴位贴敷疗法盛行尤适腹泻及感冒发热等症。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发病年龄都在2岁以下,1岁以内占半数,好发于夏秋之交。中医认为,婴幼儿肠胃不足易感受外邪,具体如乳食不节或饮食不洁、喂养失调、感受外邪、受惊着凉、脾胃虚弱等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风寒客于肠胃,传导失司,从而造成腹泻。常表现为起病急,大便次数增多,每日10余次到数十次,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常伴有发热、腹胀等,严重的可引起脱水。中医通过辨证,有针对性地选择俞穴进行敷贴。一般对症选用的纯中药敷贴在神阙和足三里穴位上,可以健脾湿胃、祛湿止泻。

呼吸道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尤其是哮喘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喘,严重损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常常困扰着家长。比如小儿感冒发热,按中医经络理论,选择最佳穴位及时间进行穴贴,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物透皮吸收作用而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达到去病防病之目的。另外,由于小儿体温中枢对过高的体温反应能力有限,容易在体温过高时出现惊风,此时中药外敷涌泉穴等可以很好退热和预防惊风发作,疗效显著。小儿穴位贴敷效果好前后均需体质辨识。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稚阳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机体的脏腑形态还未完全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健全,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不足。小儿“肺常不足”,加之冷暖不知自调,或因家长衣着冷暖护理不当,因此容易感受外邪,表现为反复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疾病;脾常不足,饮食不慎,易出现呕吐、腹泻、厌食积滞等病症。中药贴敷就是顺时就势,摄取阳气,以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因此对于小儿发热、反复感冒、腹泻等疾病都适合采用穴位贴敷。

通常把正常、健康儿童的体质称为“均衡质”,而易患疾病的患儿称为“不均衡质”。不均衡质的孩子又有肺脾气虚、脾肾不足、胃肠积热、脾虚肝亢、痰湿体质等的不同。在患病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倾向性。肺脾气虚的孩子,容易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鼻炎,病后咳嗽或流涕不止,平素食欲不振或多食易吐,多汗,大便或干或不成形。脾虚肝旺的孩子同时还表现为脾气大、易烦躁哭闹、睡眠不安等。脾肾不足的孩子容易发生哮喘、咳嗽,有的孩子可以表现为尿频或尿床,睡中汗多,手足心热或手脚冰凉等,比较瘦小。胃肠积热的孩子容易出现反复咽炎、扁桃体炎,平素大便干结,口臭明显,食欲比较旺盛。而痰湿体质明显的孩子,就会表现为咳嗽、痰多明显。贴敷选穴有讲究,如肺气虚弱体质选用肺俞穴、膏肓穴;脾虚痰湿体质加用脾俞穴;肾气亏虚体质加用肾俞穴。此外,属胃肠积热、脾虚肝亢体质,在贴敷前后加用相应中药,如清热消积或健脾平肝中药煎剂、免煎剂,或加用辨体捏脊推拿治疗等进行调理,可明显增强疗效。专家提醒,在贴敷前后,应该对孩子的体质进行辨别,针对不同体质进行辨体贴敷,像到非专业“内病外治”中医诊所盲从乱贴滥敷等均不可取。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开展中药贴敷疗法,可以直接在平台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单位名称,或直接扫描下面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g.com/jbff/9685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