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经方医学思维附麻黄类

2021-11-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中医的外感病即人体感受外邪所导致的疾病状态,典型的中医外感热病即急性呼吸道感染。

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以针对病原微生物使用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针对发热应用非甾体类解热药增强机体散热过程;多饮水及静脉补液等。西医对待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治疗策略就是赶尽杀绝,一系列的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药物等等,但过度用药、过度治疗等滥用药行为,导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病原微生物总会产生相应的耐药性,打来打去,搞得“超级病原微生物”的产生。到头来,无药可用。

现代中医学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药物如蓝芩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热毒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和痰热清注射液等,这些中成药所含成分都是清热解毒药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杀菌及抗病毒等作用,且外感热病多伴发热,按照中医热证要“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用寒凉的清热解毒药物也是有法可依的[1]。

但中医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思维,果真就如上述情况吗?

否也!

在以西医为主的当代医疗大环境中,中医学的许多概念被西医学所混淆,比如现在将发热、体温升高理解为中医的“温热”,把“清热解毒”理解为抗菌、抗病毒。见发热就想当然的用“清热解毒、清热凉血”之类的药物,其实这是西医思想在作怪,用西医思维指导中药治疗,这正是近代中医被”废医存药论“所导致的恶果,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说的好听叫”中西合璧“,说的实在是”传承难续“。用清热解毒药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效果多半不怎么样?几乎见不到中医的”一剂知,二剂已“的神奇疗效,患者几乎都不是被治愈的,而是”自愈“的。

中医治外感的思想与西医是不同的,不是赶尽杀绝,《黄帝内经》把外感病邪称为“客邪”,主要治疗策略是把这种“不速之客”请出去。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讲过”四大经典是根,各家学说是本,临床实践是生命线,仁心仁术是医之灵魂“,中医的思想还是要回归经典,《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金匮要略》。日本汉方医学一代宗师大塚敬节在年的《东洋医学史》这样描述中医学的起源及发展:《黄帝内经》是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为背景发生的医学,是针灸家的经典;《伤寒杂病论》是在中国南方以江南地域为背景发生的医学,是汤液家的经方。笔者作为一名西学中的中西医结合医者,这样理解中医针灸和中药汤方,针灸的指南和规范是《黄帝内经》,中医汤方的指南和规范是《伤寒杂病论》。

黄煌教授曾言:一部《伤寒论》研究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医的学术思想史。《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是”六经辨证“,在近现代研究《伤寒论》的医家中,胡希恕是独树一帜的大家,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的辨证思维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2]。

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思维诊治急性呼吸道感染,与常用的清热解毒法不同,是以辛温解表法为主。“辛温解表”就是把外感病邪这种“不速之客”请出去,而非赶尽杀绝。

在六经辨证中,急性呼吸道感染初期多为表证,归属太阳病范畴,太阳病中又分为表实的麻黄汤证和表虚的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的主症是畏寒、发热、无汗、脉浮紧;若有咽痛口渴,则表明邪气初入阳明,故在麻黄解表的同时用以辛凉清热的生石膏,疗效卓著。

笔者虽身为消化科医生,但在如今冬季流感高发的季节,也会用经方医学思维去处理身边部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现记录麻黄类方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验案两则:

1.麻黄汤

患者,女,36岁,为笔者同事,年1月,主诉:发热并全身疼痛1天,发病后体温快速升高至39.0℃,伴畏寒、头痛及全身疼痛,始终无汗出,活动后气喘乏力,因患者家属及同事近日来有多例类似症状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考虑流感,口服奥司他韦,服药第2日依然高热。笔者考虑患者初始发病,症状几乎就是麻黄汤证原文,故就给予处方麻黄汤原方: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煎药后,诉说汤液过于清稀,觉得夜间可能还会发热,但一剂药服完后,汗出,体温降至正常,头身疼痛缓解,再无发热,第二天,除活动后气喘乏力外,没有发热等不适,故中病即止,嘱停药,一剂药也就好了,随访数日,患者症状无反复,一剂麻黄汤而愈。

图1患者处方

2.麻杏石甘汤

患儿,女,4岁,为笔者同事宝贝女儿,年1月,主诉:发热、咳嗽5天,发病后每日体温都会超过39.0℃,伴咳嗽、咳少量白痰,发病初儿科就诊考虑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不除外,给予静脉输液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先后用药包括:头孢曲松针(罗氏芬)、热毒宁注射液、奥司他韦等。持续用药5天后,咳嗽、咳痰症状加重,高热,体温40℃不易控制,查胸部CT:肺炎。同在一起工作数年,笔者还是头一次看到同事焦躁不安,故准备出手相助,初始想采取穴位(少尚、商阳、中冲)刺血治疗,以快速降温退热,但当看到舌象后,舌质红,但满布白厚苔,故觉得刺血奏效无十全把握,考虑初始发病为风寒外束太阳的表证,现已发生传变,目前为外寒内热,以内热为主,邪气已入阳明,用麻杏石甘汤应该是有效的。故就给予处方麻杏石甘汤原方:麻黄5g杏仁6g炙甘草5g生石膏3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煎药口服后,患儿当日体温降至正常,当日夜间未再发热,第2日服第2剂后,未再发热,故中病即止,嘱停药,自服麻杏石甘汤后未再发热,后患儿继续抗感染治疗痊愈。

图2患儿处方

图3患儿胸部CT

图4患儿服麻杏石甘汤后次日舌象(服药前舌象未及时拍摄)

[1]刘清泉,陈志刚,江其敏.麻黄汤类方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06):-+.

[2]冯世纶.胡希恕提出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N].中国中医药报,-03-21().

---END---

文字:杨雅阁

图片:杨雅阁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授权

作者单位:医院消化内科

杨雅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g.com/jbzl/9786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