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感冒,将中西医治疗贯通结合来提高

2021-5-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从中医的临床实际来看,多数人受寒、受热、受风后都会出现打喷嚏、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当这些症状在短暂时间内没有解除并逐渐加重时,我们往往称之为感冒。那么,人为什么会感冒?这与寒、热、风等邪气又有什么关系?感染流感病毒的机理是否与中医所认为的感受寒、热、风等邪气的机理相违背,在此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引言

其实无论是中医理论,还是西医理论,人体内的能量遍布于全身上下表里内外都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从中医理论可以解读为气血循环周身,从现代医学认识则可以解读为人体内外每一个活细胞的新陈代谢都需要能量。当然,这种气血或能量的供给是有多有少、有主有次的,五脏六腑、大脑等关键部位必定是首先要保证能量供应的,所以人在冬季会容易冻手、冻脚、冻耳朵,但不用担心冻心脏、大脑等其他脏器。这种分别主次需求的状态在任何时候也都是一个基本的规律,不管身体内外的环境状态如何,机体都会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适应性的调节。

比如,当人体比较虚弱时,往往饮食运化、心跳没有什么问题,但四肢肌肉却往往无力,因为气血或能量肯定要优先供给重要脏器。再如,天气寒冷时,气血或能量也会优先供给脏器、躯干,而末端的手脚、耳朵等组织,就容易冻伤。可见,人体内的能量分布状态会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同理,也会随着人体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生活中我们常发现,劳动时哪儿的肌肉出力多,哪儿的肌肉就力气大,也是如此的道理,消耗得多,供给得也就多,代谢也就旺盛,功能就会增强。

当然,机体对内外环境状态变化的适应性是有限的,内、外环境因素变化小,机体的适应性变化也就小;内、外环境因素变化大,机体的适应性变化也就大,这是相随的。中医学有个概念叫作“内外相感”,认为疾病的产生并非只有外部因素,而是内、外因素相感应而发病。或许有的人觉得这个说法太过玄妙,但当我们理解“内、外环境因素变化小,机体的适应性变化也就小;内、外环境因素变化大,机体的适应性变化也就大,这是相随的”这句话后,我们便能理解中医理论的认识了,这并非玄妙,只是客观规律而已。或许还有人觉得这有点类似于量子纠缠的特点,但我觉得这样解读就过于夸张了,反倒失去了医学的实用价值。所以笔者认为本着一个客观的简单规律是必要的,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固然需要细致入微,但医学本身是以自然客观规律为指导来对待疾病的,因此过于强调指标而不顾对疾病产生与转归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不太可取的。而当前我们已经发现的人体疾病指标的变化规律,如白细胞的多少、血钾的多少等,这些只是客观规律的部分直观体现,我们还需要透过直观的现象看到本质的规律,才能对疾病有一个深入透彻的认识,对治疗有一个深入明确的掌握,譬如我们今天要谈的感冒症状问题。

以上皆是笔者觉得在谈感冒症状之前需要做的一些铺垫,以方便下文对感冒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1.喷嚏、咳嗽实因“刺激”而发生

在影视剧或动画片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个场景——用羽毛去骚动睡觉人的鼻孔,睡着的人会打一个打喷嚏,然后醒过来。为什么呢?因为鼻孔痒痒。为什么痒痒?因为受到了轻微的扰动、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人体才产生了喷嚏这样的症状。同理,当我们受到风、寒、热等邪气的刺激时,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风邪即可以看作一种轻微的刺激,其特征为走窜不定、影响不太严重,但多有“痒”的特点,无论是在体表的“风疹”,还是呼吸道因痒而咳嗽,都具有相似的特点。

然而为什么会痒?又为什么中医将之归结为“风”呢?从机理上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中医认为受风而痒,多属血虚,即血虚生风之说。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呼吸道黏膜上,这里虽属于体外,但比皮肤要娇嫩得多,因而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也更为敏感。正常情况下,膈肌下降,呼吸道的平滑肌扩张,把含有氧气的空气收进肺泡;膈肌上升,呼吸道的平滑肌收缩,把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排出体外,气流在呼吸道中如是穿行。

血虚之时,可以理解为呼吸道黏膜上的气血或能量分布不均,此时呼吸道平滑肌的正常扩张和收缩状态就会受到影响,气流的穿梭自然也就会发生变化,气血分布相对薄弱的组织扩张和收缩力较弱,气流较慢;气血分布正常的组织扩张和收缩力相对较强,气流较快。这样一快一慢,就会使气流变得不顺畅,从而刺激呼吸道黏膜,产生痒的感觉。人体肌肤痒要动手挠才能缓解,而呼吸道“痒”则需要大幅度收缩、扩张呼吸道平滑肌,促进肌肉纤维活动,表现即是打喷嚏、咳嗽,这样气管纤维等组织活动幅度加大,就会缓解“痒”的感觉,同时也会促进气血的运行、能量的分布,使得呼吸道上气血或能量相对不足的地方重新恢复气血充盛的正常状态。组织供血正常则功能正常,也就不会有所谓的“虚邪贼风”了。

2.感冒的恢复

从中医来讲,打喷嚏、咳嗽前都有深吸气的过程,这种深吸气、深呼气的短暂动作亦即促进了肺的宣发肃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增强,方可排除外感邪气。如同拉弓,弓拉得越深,箭射得越远,同理,肺肃降力越深,则宣发力越强,则排出外邪的作用越明显。也正因如此,深呼吸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肺的宣发、肃降正常了,又因肺主皮毛,濡养全身皮毛腠理,全身的皮毛腠理才会正常,又因金能生水,肾水才能充足。

从现代医学来讲,深呼吸促进膈肌的升降,使腹内压的变化幅度增大,促进胃肠道的蠕动,也进而促进排便、排尿,中医理论体系中所说的“肺与大肠互为表里”、“金能生水”等道理也自然就在其中了。而外感病人常常便秘,无论是从中医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还是从现代医学的“促进膈肌升降,使腹内压的变化幅度增大,促进胃肠道蠕动”,也就都贯通明白了。人体外感病后呼吸功能弱,膈肌升降不足,腹内压变化不明显,胃肠道蠕动慢,便容易造成中医所说的“胃腑不通”的阳明证,此时用中医药方法通腑泻浊、宣降肺气,或是发汗以通上线,或是通便以畅下线,抑是或上下其手,只要能使上、下线中有一线通了,都会使外感病有明显的好转。

从前文中风邪致病的“血虚”机理解释也可引申出这样的认识,无论使打喷嚏、咳嗽,还是发汗通上线、通便畅下线,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让机体内的运动、压力、能量分布恢复正常的运动连贯、压力同步、能量分布均匀的稳态。只有机体功能在向这样的稳态方向恢复,机体的自身功能才能不断恢复、增强,从而依靠自身机能从疾病态回到健康态。由此也可见,气血或能量在人体均匀、有序的分布和运动是十分重要的。

3.感冒的其他致病因素

除了风邪,寒、热也都会影响气血或能量在人体内的均匀、有序分布状态。中医认为寒主收引,从现代医学来说,寒冷会使呼吸道扩张度减少,从而引起气血或能量的分布、运输变慢、变少,这种“寒凝收引”同样也会刺激呼吸道,产生喷嚏或咳嗽的症状表现。如果空气较干,呼吸道较干,呼吸道黏膜还会增加粘液的分泌,一方面濡养组织表面细胞,提供气血或能量;另一方面尽可能黏附呼吸道气流中的杂质、细菌、病毒,并以咳嗽、喷嚏、流涕的形式排出,防止病菌深入人体,亦即防止气血或能量不足时病邪趁虚而入。

再来看受寒着凉后的发热恶寒,发热从现代医学来讲多伴有炎症反应,目的是为了消除病菌;从中医来讲,发热是因为外有寒邪,内热无法散出,机体产热、散热不平衡,积聚而成发热之症。至于恶寒,笔者觉得这其中除却生理的变化外,还有着一些人体自身的智慧:当因受寒而感冒时,机体会产生怕冷的感受,这有助于病人主动寻找温暖、避开寒冷,之所以说这是人体自身的智慧,是因为这并非病人的刻意想法,而是实际的生理感受。

热邪对呼吸道的影响也可如此理解,但“热”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血管扩张,容易蒸发、消耗其中水液,从而导致干燥缺水。如此热邪也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产生咳嗽、打喷嚏等症状,而这时需要的便是养阴润燥、清热散热的治疗方法,才能使呼吸道黏膜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状态下气血或能量均匀、有序的分布。

4.喷嚏、咳嗽时并非感染

综上可见,不管是风,还是寒、热,这些外在环境的“邪气”都会影响呼吸道黏膜的气血或能量供应,都会刺激呼吸道黏膜,从而产生喷嚏、咳嗽、流涕等症状,其本质可能并不在于具体是什么邪气、病菌,而是机体自身气血或能量分布、供应的乱序和不均匀。这当中所产生的病症不同表现特点,给了中医医家归纳总结的机会,并借鉴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规律特点阐述了人体疾病的规律特点,创造了一系列临床有效的诊治理论和经典方药。

最后,人体在受风、受寒、受热后打喷嚏、咳嗽、流涕时,是否已经感染了流感病毒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打喷嚏、咳嗽、流涕是呼吸道受到外因刺激或呼吸道主动调节功能的表现,不管外因刺激是病菌还是微尘,抑或是温度、湿度的高低变化,都会引起这些症状,而这些症状在促进呼吸道收缩扩张的同时,也调节了其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促进了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气血能量的供应。按理说这样的状态是有利于抵御外邪的,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但事实却又可能与此有异,正因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快,此时组织细胞间的间隙、渗透性也就随之增大,一些病菌、微尘反而更容易透过上皮细胞层。但我们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病菌虽然透过了上皮细胞,但未必能禁得住人体其他的防控关口,一旦病菌侵入,人体便会启动免疫系统的识别机制,更多地调动气血、能量、反应来阻断病菌的传播,中医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趋”。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仅体现了现代医学的微观认识,也体现了传统医学的整体认识。

咳痰的发生,从现代医学来说,是呼吸道通过分泌粘液、平滑肌不断扩张收缩,从而带动呼吸道内的病菌、微尘排出体外的过程,此时呼吸道分泌粘液的状态是比正常状态下要兴奋的,而体内抑制呼吸道黏膜分泌的机制则是处于关闭状态的。如果痰液过粘,不易咳出,则说明可能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分泌粘液的状态还不够兴奋,抑制呼吸道黏膜分泌的机制还没有充分抑制;二是机体的水液不足,粘液分泌化生无源。从临床表现来看,多数情况为机体的水液不足,这样就会导致症状的进一步发展,缺少水液,代谢就会减慢,机体无法调动更多的水液去满足免疫功能的发挥,同样,咳痰会变难,排便也会变难,肺部的宣降功能减弱,则腹内压的变化幅度减小,不利于胃肠道的蠕动和大便的排出,大便难以排出则腹内压升高,不利于膈肌下降,那么肺部的宣降功能就会更低,更不利于氧气的摄入,不利于机体的免疫和康复。因此,伤寒研究者在治疗外感病时,屡有“汗之不嫌早”、“下之不嫌早”之见,其中妙处,用现代语言说出来,恐怕应在于此吧。

5.小结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病菌的感染不过是人体患病的诱发因素,而人体诸多症状的产生,实际上是人体机制平衡状态的连锁反应。因此,治疗疾病自然有找准病原体的需要,但笔者认为,临床上更多的着手点应该在于人体自身。现代医学找准了病原体和微观的结构变化,发展出了大量的精细入微的诊疗技术,具有着伟大的时代贡献;而中医则着手于人体症状本身,用联系的思维将症状组织起来,以哲学思维辩证求因,找到了疾病的普遍规律,从而发展出了看似冗杂不实,但却行之有效的诊疗体系,这同样也是历史积淀的伟大智慧。

综上,打喷嚏、咳嗽、流鼻涕时并非就意味着感染病菌,而是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的正常反应,流感病毒的感染并不以打喷嚏、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出现为标准。中医从人体外环境的层面进行症状的归纳思考,总结出风、寒、热等刺激因素以及屡试不爽的诸多治法方药,这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感染流感病毒等机理并不违背,反而体现了中西医学从不同层面、不同思路对疾病发起过程的深刻理解,在一些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方面,二者是可以贯通结合的,只有如此,才能增进对疾病规律的整体、全面认识,提高疾病诊疗的实际效果。

张慧康扫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g.com/jbzl/977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