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手足口52来自家庭孩子最怕的传染

2020-1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来源丨科学家庭育儿ID:kexueyuer每年换季都是疾病高发期!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就给了各种传染病可乘之机。尤其是春夏季“头号魔头”——手足口病!今天蛋蛋妈就给宝爸妈们打好“预防针”,说说如何对抗、逃离手足口!

01

辨别!手足口还有“姊妹病”?

在病毒家族中,有一些成员尤为“狡猾”!可引起多种疾病。如引起手足口的病毒,大部分还可以引起另一种疾病——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的致病病毒和症状,重合度极高,难以辨别。蛋蛋妈先来破解一下它们的“家谱”!◆传播方式基本一致同是强传染性疾病,既然罪魁祸首基本重合,传播方式自然也是一致的!重要的传播方式是密切接触,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呼吸道飞沫传播,打喷嚏等;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怎么识别?看出疹部位宝宝患了疱疹性咽峡炎,咽峡部位会出现疱疹,通常伴随进食痛苦或不爱吃饭的现象。但如果患了手足口病,不仅嘴巴里出现疱疹,小手、小脚也不能幸免,另外宝宝的小屁屁、手肘、膝盖这3个部位也可能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患的是新型手足口,疱疹甚至会扩散到全身!

02

不出门也有风险?警惕这个传染源!

受疫情影响,这个春天宝宝出门的机会大大减少,为啥还是有感染手足口的风险?原因在这里!近几年,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有研究显示:能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EV71,家庭接触的传播率是52%。换句话说,宝宝通过家人感染的几率很大。可怕的是:成年人感染手足口病后,免疫力较强的会不发病,没有症状。但是其携带的病毒仍然具有传染性,也就是所谓的“隐性感染者”!那家长感染没有发觉,传染给孩子不是很危险?是的!感染后的家长,如果直接照顾孩子,其携带的病毒就有可能传染给孩子。由于成人活动范围大、携带病毒量多,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儿童!而小朋友的免疫功能则相对较弱,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将远高于成人。所以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①外出回家,要洗手洗脸后再与孩子接触,打喷嚏注意遮掩;②不要和宝宝共用餐具、毛巾等;③给宝宝换尿布前后要洗手;④保持家里的环境卫生,餐具、玩具、毛巾、衣物、床上用品等,要勤清洗、晾晒,尽量定期消毒。另外如果宝宝患了手足口,家长在护理时,也同样要注意保护好自己!避免直接接触宝宝出现疱疹的部位,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如果是有两个宝宝的家庭,要分开照顾,避免两个宝宝一起玩耍、共用物品等。

03

做好一件事,严防重症手足口!

防范手足口,家庭以外的“传染源”也同样要警惕!随着疫情好转,带娃外出的机会增多,但一定要避免去人流量大的场所,尤其一些手足口重灾区“海洋球”、“摇摇车”,就尽量不要带娃去了。如果是学龄期的孩子,开学后更要格外注意。不止防新冠,手足口也要加入“防范名单”!另外,再来说说预防的另一关键点——疫苗!有很多家长问过:宝宝得过手足口,还有必要接种疫苗吗?引起手足口的病毒种类很多,之前感染过一种病毒,下次也有可能感染其他的类型。目前的疫苗是针对最常见的EV71病毒,这种病毒引起重症的风险高,建议务必接种。虽然手足口病可自愈,但少数得了手足口的宝宝还有发展成重症的可能!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严重的可发展至心肺功能衰竭。因此宝宝出现如下的全身症状,以防发展成重症,也要及时就医?发热38.5℃大于3天;出现嗜睡、莫名烦躁、哭闹不止、食欲下降、呕吐等表现。

-END-

*来源:科学家庭育儿(ID:kexueyuer),专业出版传媒机构专业团队打造的母婴知识平台,百名儿科医生及育儿专家入驻提供权威内容支持,您想知道的产后母婴护理、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疫苗接种、过敏防护、成长发育、宝宝疾病等,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本文已由专家审稿:武辰楠:首都儿科研究所皮肤科主治医师,师从名医刘晓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g.com/jbysbj/976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