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艾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

2017-6-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

艾灸取穴:肺俞穴、合谷

艾饼选择:建议金行艾饼

症状分析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引起上感的原体主要为病毒,少数是细菌。现代医学认为当人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的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为鼻病毒。

急性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学“感冒”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由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的外感疾病。

艾灸取穴方案

1.肺俞穴

能理气宁心,散发肺脏之热,清肺止咳

肺腧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2.合谷穴

镇静安神,通络活血,调气镇痛

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在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的凹陷处,左右手各有一穴。

辩证施灸

症状一:

*风寒型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加灸:风门

风门穴

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症状二:

*风热型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舌苔薄微黄,脉浮数。

加灸:曲池

曲池

清热去火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在尺泽与肱骨外上连接中点,左右臂各有一穴。取穴时,将手掌朝向胸口向上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尽头外侧的凹陷处就是曲池穴。完全屈肘时,则在肘横纹外侧的尽头处。

症状三:

*暑湿型身热不扬,汗出不畅,肢体酸重,头重如裹,咳嗽痰稠,胸脘痞闷,纳呆便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腻,脉濡数。

加灸:中脘

中脘穴

和胃健脾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肚脐正上方4寸处。取穴时,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其余症状,如阳虚、气虚加膏肓,阴虚加阴陵泉,咳甚加天突,鼻塞加迎香,头痛加印堂,咽喉肿痛加少商

以上穴位,使用艾益生艾灸仪施灸,建议1天1次,每次2~3个穴位,每穴灸30~4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艾”心食疗

大葱大枣汤,生姜6克、葱白3段、大枣4枚将以上各味用清水洗净,姜切片,大枣砸烂,放入水中烧开即可。每日一次,连服3日。

艾灸小常识

施灸时应遵循“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的顺序。“先阳后阴”的意思是先灸后背上的穴位,再灸前胸的穴位。在中医里,后背属阳,前胸属阴。“先上后下”指先灸上面的穴位,后灸下面的穴位;“先少后多”指初灸者灸量宜先小后大,以便身体能逐渐适应,这是一般施灸的常规。

灸前灸后注意事项及调养

1.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不要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同时要在施灸前喝一杯温开水(水温应高于体温),艾灸时注意保暖,不要吹风,容易受凉受寒,夏季艾灸不宜吹空调。

2.对于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的人、高热、昏迷、抽风、身体极度衰弱等情况时,不要施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3.失眠症患者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饭后立即施灸。

4.灸后要保持心情平静,努力做到忘掉疾病、忘掉烦恼,这样才有利于使艾灸达到更好的疗效。

5.灸后适当多饮水(水温烫嘴皮子为宜)或多食稀粥,因为艾灸过程中会通过皮肤蒸发一部分水分,多饮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6.施灸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的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后这些症状就会消失。也可以艾灸足三里穴、涌泉穴引火下行,或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灸,很快上述症状就会消失。

7.艾灸后不可以马上洗澡,一般情况下,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几小时后再洗澡。

8.灸后忌食生冷、辛辣、肥厚食品,不饮酒、不吸烟,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可以适当多食蛋白。不可饮食过饱,但可以少吃多餐。

9.灸后部分人会出现大便干的情况,可使用蜂蜜、藕、芹菜等进行调理。

10.生活方面要注意,房事要有节制,睡眠要充足。

11.不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减少每天上网、看电视的时间。

12.运动是最好的一种调养方式。灸后的运动可以散步、打太极拳、练瑜伽等为主,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白癜风治疗
白癫风区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g.com/jbysbj/9727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