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雾化治疗真的像你想的那么好吗
2017-2-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点击上方蓝字 “雾化”长期以来被认为对呼吸道疾病有确切的辅助治疗效果。在儿科,其使用也相当普遍。随着近年来雾化现象的普遍推广和家用医疗雾化器的盛行,无论你搜索医院的专家,千篇一律都认为雾化吸入治疗肺系疾病是具有强烈优势和副作用小于口服用药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谨以此文警醒存在的部分医疗乱象,希望家长们与部分医务工作者能重新认识儿科雾化吸入术,走出认识误区。
1.雾化吸入疗法的作用原理:
雾化疗法主要是指的是气溶胶吸入疗法,将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或者抗真菌药物等制成气溶胶,以烟或者雾的形式经口腔、鼻腔或者气管当然也包括气管切开管和气管切开管吸入到气道和肺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者延缓症状之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而万变不离其中,雾化最原始的作用是湿化痰液,促进痰液的吸收和排出。
2.雾化吸入疗法的适应症:
2.1手术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目的是湿化气道;
2.2上呼吸道急性炎症,症见剧烈咳嗽,痰液质地粘稠、颜色青黄;
2.3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哮喘进行雾化吸入会引起支气管痉挛、痰液过度湿化引起堵塞);
2.4肺气肿、肺心病合并感染痰液粘稠,排痰困难,或有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者支气管扩张症感染、肺脓肿等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
3.雾化吸入的禁忌症和副作用:
3.1肺气肿、哮喘(因颗粒过小,较多雾点进入肺泡,过饱和的雾液可引起支气管痉挛而使哮喘症状加重);
3.2儿童、老年人排痰力差的患者。非适应症进行雾化或雾化过度引起痰液过度湿化,超出粘膜吸收能力,此时痰液又不能及时排除体外,则一方面更有利于病源微生物繁殖,加重感染;另一方面痰液顺着体位向下蔓延,造成感染同时向下蔓延。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呼吸道粘膜吸收能力有限,同时纤毛运动偏弱,进行雾化治疗务必符合雾化适应症;
3.3心肾功能不全者。
4.雾化吸入的错误认识:
几乎所有人都肯定雾化吸入用量小、起效快、伤害低,但通常在临床上,雾化吸入还是需要根据疾病及症状配合常规治疗方案进行使用,在用药选择上也有着许多注意,如果是使用抗生素进行雾化治疗,很可能因为药物抵达病灶部位的有效浓度不足诱发细菌耐药,药物多了造成药物沉淀的伤害并不会比肌注抗生素小,所以,雾化吸入法用量少与起效快也并非适用于所有雾化药物,用对治疗药物很重要(可选用医用蓝氧制剂—蓝尼康林)。
5、常用雾化药物的副作用分析
雾化药物、湿化祛痰剂、生理盐水、α-糜蛋白酶(能分解痰液中得黏蛋白,能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使痰液稀释易排出,但长期雾化吸入会导致气道上皮鳞状化生,并且偶可导致过敏反应)碳酸氢钠(可能加重COPD等患者的二氧化碳潴留,引起头晕恶心)。溴己新--必嗽平(可促进呼吸道粘膜的纤毛运动,并剌激胃粘膜,引起反射性的恶心祛痰作用)盐酸氨溴索(其说明说上好像没有说有雾化制剂,但是临床上常用)支气管扩张剂、短效的β2受体激动剂、长效的β2受体激动剂、非选择性的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混合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该类药物副作用可以百度)。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需要联合辩证、临床循证使用,虽然中医本就是数千年的实践与经验医学,但对于患者尽量以稳妥为主,考虑到病人家属的焦急情绪,一旦治疗出现一些突发情况可能会大大影响医患双方关系,建议慎用或不用)
抗生素:(到目前为止,欧美国家建议用吸入气溶胶抗生素治疗的药物仅限于氨基糖甙类和多粘菌素类。氨基糖苷类之所以较多的应用于吸入治疗,是因为在气溶胶状态仍然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很少通过上皮表面吸收,从而在气道分泌物中有很高的浓度,理论上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发生全身毒性的危险性。也有用庆大霉素雾化用的,但是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庆大霉素对气管黏膜系统的损伤较大,使气道黏膜上皮表面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受损。而使用抗生素雾化却又无法称之为特色疗法,因为其本身还是没有完全摆脱治疗中对抗生素的合理规避,如果有其它选择还是以安全为主。)
综合来说,雾化技术本身并不存在过大的弊端,重点是对疾病的诊断、雾化药物的安排、时间剂量的把控都应谨慎合理,如果仅仅只是把药物稀释一股脑装到雾化器里就成了“儿童绿色疗法”、“雾化吸入疗法”,那就太过于鲁莽片面了,医者一定要对患者的诊疗负责,家属也一定要对患儿的用药安全正视,不要一味地否定医生给出的合理方法,也不要盲目相信网络上的治疗偏方,科学医疗才是最适合的选择!当然,如果科学之中还融汇着传统医学,那就更好了,比如说:“缪动疗法”。
你问缪动疗法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