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鸡呼吸道疾病的识别与防治

2016-12-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鸡呼吸道病成因比较复杂,疾病种类也很多。现将部分呼吸道疾病以及具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多发病、常见病介绍如下,供养殖户参考。

传染性鼻炎

由一种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任何年龄鸡均可发生,但育成鸡、产蛋鸡多发。本病在寒冷季节容易发生,一旦发生传播速度快,几天内就可涉及全群,同个鸡场中的适龄鸡群无一幸免。

病鸡鼻腔有分泌物,常见甩鼻。多见一侧颜面肿胀,在鸡群中可发现有的鸡肉垂水肿。发病后2~3天鸡食欲尚可,随后食欲明显下降,与此同时产蛋急剧下降,大约持续10天以上。发病早、中期鸡死亡少,随着鸡群精神、食欲的好转、产蛋量的回升,鸡的死淘率明显增加。残废的鸡大多数是由继发症而死,如鸡白痢、大肠杆菌病及慢性呼吸道病等。产蛋恢复后,产蛋量接近原有水平。发病后可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因为副鸡嗜血杆菌对磺胺类药物非常敏感,服药后可明显改善鸡状况缩短病程,有利于鸡群的恢复。特别是在发病初期,鸡食欲还没有下降时,是投药的极好机会,但使用磺胺药物不要超过5天。

此外,为了防止继发症,可投与其他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氟哌酸及蒽诺沙星等,都有一定的疗效。如所在地区本病经常发生,可考虑使用油苗在鸡开产前免疫,可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新城疫

本病虽然不属于呼吸道病,但是新城疫的发生比较普遍,特别是非典型性新城疫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此时如果把新城疫误诊为其他呼吸道病,事实上在实际生产中也经常会出现此类误诊,将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因此,遇到鸡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当排除新城疫以后再考虑是否是其他呼吸道疾病。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大多容易发生新城疫的鸡日龄为30日龄、80日龄和日龄左右。发病鸡群中的病鸡精神食欲比任何患呼吸道疾病的病鸡都差,病后2~3天鸡开始死亡,而且死亡逐渐增加,这在雏鸡发病时比较明显。成年鸡随着发病开始,产蛋急剧下降,软壳蛋比平常多,但是死亡率比较少。发病大约7天左右,鸡群中出现有神经症状,如歪脖、转脖、转圈等病鸡。如果鸡群整体免疫力低,发病后病鸡症状还要严重。对于新城疫的防治,关键是做好免疫,使鸡群在整个饲养周期内,对新城疫始终保持免疫力。

当鸡7~10日龄时,用弱毒苗滴鼻或点眼;间隔15天每只鸡注射1头份弱毒苗,同时在另一部位注射半头份油苗;当鸡开产前(大约日龄时)每只鸡注射1头油苗,有条件的此时给鸡群进行一次气雾免疫效果更好。在整个饲养周期内,有条件时要定期检测鸡群新城疫免疫状况,当免疫水平低或抗体水平参差不齐时,要立即用气雾方法或注射方法进行辅助免疫,以提高鸡群整体免疫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新城疫的发生。实践证明,只要稳定地控制好病毒病,最大限度不发生新城疫,鸡呼吸道疾病发生就会明显的减少。

总之,鸡呼吸道疾病在生产实践中,由于病鸡临床症状相似难以鉴别,只有熟悉了解每一种呼吸道病,以及发病鸡临床症状的主要特点和特征,通过反复实践,是不难做出初步诊断的。

传染性支气管炎

本病各种日龄鸡均可发生,但以雏鸡和育成鸡多发。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其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此病有三种类型,有呼吸型、肾型、腺胃型。

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为雏鸡多发,发病后以呼吸困难为特征,有的呈张嘴呼吸,鼻腔有分泌物,常常甩头。病鸡精神、食欲很差。病后1~2天鸡只开始死亡,并且死亡呈直线上升,约1周后残废开始下降。成年鸡发病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是产蛋明显下降,产出畸形蛋,蛋壳粗糙,蛋的质量差,蛋黄与蛋清分离,蛋清稀薄如水,10天后产蛋逐渐恢复。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以20日龄左右鸡多发,发病鸡精神、食欲差,呼吸道症状不明显,或呈一过性,拉灰白色稀便。残废快且呈直线上升。死后变化以肾的变化最明显,肾脏高度肿胀,苍白,由于尿酸盐的沉积,呈“花斑肾”样。死亡率可达10%~20%。

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以40~80日龄鸡多发,鸡群发病传播速度较上述两型要慢。病鸡精神食欲差,有呼吸道症状,比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呼吸道症状明显且严重。下痢,死亡比较缓慢,但拖延时间长,可达20天以上。死亡鸡非常瘦。剖检后见腺胃肿胀明显,有的呈圆形。胃壁增厚,腺胃乳头周围出血,其他变化无诊断价值。在发病时给予抗生素主要是防止鸡白痢、大肠杆菌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继发感染。关键是搞好预防工作,呼吸型传支可用新城疫传支二联苗,肾传支和腺胃型传支可选择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医院
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g.com/jbysbj/970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