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诊断方法综述
2019-1-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玥儿笑微微
[摘要]通过查询近三年来(一)最新发表的文献,从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法、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法、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几个不同角度,阐述临床上对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诊断方法。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狭义的上感又称普通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所致,是最为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广义的上感,是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在内的一组疾病。目前,临床上对于病毒性感染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对于细菌性感染则以病原学治疗为主。对上呼吸感染作出病原学诊断对于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查询了近三年来关于上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诊断的相关文献,现将结果综述如下:
1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法
刘瑜等[1]人做过一个实验,将83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分为A组(细菌感染组,n=36)和B组(病毒等病原体感染组,n=47),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对照组。结果显示,83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清PCT,CRP浓度较30例健康体检者,显著升高(P0.01)。A组患者血清PCT,CRP浓度较B组显著升高(P0.01)。血清PCT诊断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84.38%,特异性为81.82%,排除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阴性预测值为64.29%。血清CRP诊断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85.42%,特异性为75.00%,排除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阴性预测值为46.12%,血清PCT和CRP两者联合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97.22%,特异性为86.75%,排除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阴性预测值为79.67%。这说明血清PCT,CRP可作为细菌感染的标志物,在诊断上呼吸道细菌感染时,具有重要意义。
2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法
刑铭芬等[2]人测定了例初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成年患者和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C)、淋巴细胞计数(LyC)和全血CRP浓度,计算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同时采集患者痰液或咽拭子,以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进行细菌培养,据细菌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结果显示细菌感染组的NeuC、CRP、NLR水平均显著高于而LyC显著低于非细菌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5)。实验结果表明,NLR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94.8%,特异性为68.2%,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得出NLR的诊断临界值为2.32。NLR代表了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相对变化,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又具有简单、快速等优势。
3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
于雅莉[3]对例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根据是否为细菌感染分为观察组(细菌性感染)和对照组(非细菌感染),各60例。对例患者进行静脉血的采集,进行CRP和血常规[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NE%)]相关指标的统计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CRP为(28.11±8.10)mg/L、WBC计数为(1.34±0.41)×/L、CRP阳性率为(84.12±18.27)%、WBC阳性率为(76.64±15.33)%、NE%为(78.87±18.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12±7.45)mg/L、(0.74±0.23)×/L、(33.69±10.35)%、(17.79±5.17)%、(65.42±14.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常规联合CRP检查对于上呼吸道患者早期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4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
贾国昌[4]对例非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疾病患儿,分别进行血常规、常见呼吸道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Ⅰ/Ⅱ/Ⅲ型病毒、流感A/B型病毒的血清IgM抗体和鼻咽拭子抗原检测。结果显示,血常规检测结果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例,血清IgM抗体检出的阳性结果为78例,鼻咽拭子病毒抗原检测出的阳性结果为例,结果表明,各项常见呼吸道病毒抗原的阳性结果例数均显著高于病毒的血清IgM抗体阳性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有助于临床上快速、准确地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的类型。
参考文献
[1]刘瑜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ActaAcadMedWeifang,,37(1):26-28
[2]刑铭芬等.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在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原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实用医学,,27(6):-
[3]于雅莉.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在上呼吸道感染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11(1):51-53
[4]贾国昌.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09(下):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