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用药宜忌
2016-1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不同人群的用药宜忌
1.老年人 由于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器官组织萎缩等原因,老年人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在抗生素的疗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高于中、青年人,故应按老年人的特点拟订给药方案。由于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胃液pH增高、黏膜表面细胞减少等,从而影响口服药物在老年人中的吸收。老年人肌注药物的吸收也减少,这与老年患者体力活动减少以及局部血流量减少有关。老年人的血浆白蛋白水平随年龄而日益降低,肾功能也随年龄而日益减退,以致采用同量抗菌药物后血药浓度较青壮年为高,药物半衰期也见延长,故老年人应用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用量宜偏小,并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给予调整,如能定期监测血药峰、谷浓度则更为妥当。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青光眼、前列腺增生引起排尿困难的患者不宜用含有右美沙芬、盐酸伪麻黄碱、愈创木酚甘油醚、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等成分的抗感冒药物。
2.妊娠期 妊娠期间血浆容量增多,血流增速,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和肌酐清除率均增加,导致主要通过肾清除的氨基糖苷类及大多数β内酰胺类等的清除加快。因此孕妇的抗菌药物用量需略高于一般常用量。妊娠期由于肝负荷的增加而易遭受药物的损伤,故应避免使用四环素类、红霉素酯化物等抗菌药物。亦应避免应用氟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等药物。在妊娠全过程可予应用的药物为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除酯化物外的大环内酯类等。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或禁用抗感冒药。
3.抗生素在肝功能减退时的应用 ①青霉素G、头孢唑林、氧氟沙星等药物在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调整剂量;②主要经肝代谢或清除,肝病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药物如红霉素酯化物、磺胺药等应避免使用;③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肾功能减退时血药浓度将明显升高,故肝病患者需减量应用,属此类者有美洛西林、头孢唑林、培氟沙星、环丙沙星等;④药物主要经肝清除,肝病时虽清除减少,但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故酌减剂量后仍可应用,属此类者有大环内酯类(酯化物除外)、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4.在肾功能减退时 ①维持原剂量者,这包括主要由肝代谢及肝胆系统排泄的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等;②在肾功能轻度减退时维持原剂量,但在中、重度减退时需减量使用,如青霉素类中的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③剂量需适当调整者,这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肾功能减退时药物虽对肾脏无明显毒性或仅呈轻度毒性,但可在体内积聚,从而造成对某些系统(如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如青霉素脑病和引起电解质平衡失调等),属于此类药物有青霉素、氧氟沙星等。
5.有下列情况者应慎用抗感冒药物 咳嗽或其他症状在服药后1周内未改善,甚至加重或复发者;伴随发热、皮疹、红肿或持续头痛者;发热超过3日的患者;夜用片服药期间可引起头昏、嗜睡,驾车、高空作及操纵机器者禁用。
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口服抗生素过程中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如症状较轻,应尽量依从治疗,一般停药后症状会缓解;如症状较重者,立即停药后症状可缓解。
2.一般口服抗生素出现过敏反应少见,偶见药物性皮疹、皮肤瘙痒等。过敏体质者,可诱发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口服青霉素类罕见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如发生通常引起上呼吸道阻塞性水肿、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血压骤降,以致缺氧,严重者休克死亡。应急措施:①使用肾上腺素、激素、氨茶碱以增强和恢复末梢血管舒张能力及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②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及综合治疗。
3.口服抗感冒药过程中,若超过剂量用药,可出现头晕、失眠或神经质症状。个别患者可出现头晕、皮疹、倦怠等反应。
4.口服抗感冒药过程中,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的下降,一般停药后可恢复正常,极少数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应高度重视,医院进行救治。
?
鐢插噺鐨勬不鐤楁湁鍝簺娉ㄦ剰浜嬮」瀛曞墠鍜屽瓡鏈熷コ鎬х殑鐢茬姸鑵哄姛鑳芥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