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人死亡武汉不明原因肺炎ldqu

2020-8-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去年底爆发的武汉不明原因肺炎事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今日,根据官方最新通报,武汉不明肺炎已检病例死亡1例。日前,专家组找到了本次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的“元凶”———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这时可能有人会问,冠状病毒是什么?冠状病毒就是一种长得像皇冠一样的病毒,主要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一般活跃在冬春季节。大部分冠状病毒其实是人类的常客了,只会引起普通感冒的轻微症状。比较厉害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并不常见。电镜下的冠状病毒大家不能掉以轻心,虽然这种新病毒的身份还没有最终查明,但是已经导致一人死亡,而且冠状病毒是一种很容易变异的病毒,预防不能停!

三种做法助长冠状病毒传播

我们每天都在做!

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传播的还不知道。不过,据以往经验,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通常有三种:01近距离飞沫传播也称“空气传播”。近距离是指1.5米至2米的距离。在这个距离内,病人咳嗽、打喷嚏时,飞沫很容易被接触者吸入,从而构成传染。02接触传播与病人握手,触摸带有病毒的动物等,都很容易感染冠状病毒。03间接传播触摸带有病毒的物体后用手接触口腔、鼻子或眼睛,也可能会感染冠状病毒。如病人擦过鼻涕的纸巾、摸过的桌椅碗筷、公共设施等,都是潜在传染源。上面说到的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事,孕产妇、婴儿、老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尤其要注意避免。

预防冠状病毒

这三件事必不可少!

了解了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自然就知道如何去预防了。来,跟小编大声念三遍:戴口罩!勤洗手!讲卫生!戴口罩!勤洗手!讲卫生!戴口罩!勤洗手!讲卫生!1口罩要戴对呼吸道传染病最佳的预防措施就是正确地戴口罩。怎样才算正确?1.不要把鼻孔露在口罩外,否则等于没戴;2.不要用手反复拉扯、搓揉口罩,这样容易把口罩表面可能携带的病毒“揉”进去,失去戴口罩的意义;3.一定要戴16层以上的面纱口罩,或N95口罩。下图这种单层的没用!2洗手要讲究大多数人平时洗手都是“斋洗”,只是用水冲冲,这大概只能洗去灰尘吧(微笑.jpg)。说出来吓死你,1平方厘米的手掌,竟能聚集-个细菌,每个指甲缝内会有4.5-5万个细菌!这些细菌可能导致腹泻等肠胃疾病,以及感冒、流感、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所以说,预防冠状病毒,一定要勤洗手!除了饭前便后洗,生活中常做的这十件事也会使你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和病毒,每做一件事都要洗手,别偷懒哦~还有,二宝家庭的妈妈要注意,大宝上学回来一定要先洗手再和小宝玩,避免在外带回细菌交叉传染给小宝。上面说了,速战速决的洗手根本起不到除菌的作用。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洗手方法呢?来,跟着下面6张动图,洗足1分钟:01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掌心相对手指并拢揉搓0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揉搓0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揉搓04半握拳,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05一手握另一手拇指旋转揉搓06弯曲手指关节,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看到了吗?这其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洗手液!人民日报称,用流水洗手加肥皂擦洗,能洗干净手上90%的细菌,建议选购带有“卫消证字”的洗手液,杀菌抑菌效果更好。威露士泡沫洗手液就是一款带有“卫消证字”的产品,在实验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能达到99.9%杀菌消毒效果,老人、小孩都能用。出门在外没有水洗手的情况下,还可以随身携带一瓶威露士免洗洗手液,随时随地清洁双手。3勤洗衣,勤打扫除了勤洗手之外,注意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也是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预防关键。每天外出回家,衣服上附着了多少细菌和病毒,肉眼看不到,实则数量惊人。桌椅、沙发、柜子等家中经常接触的物体也暗藏细菌。家里有宝宝的话,地板、玩具就是宝宝的细菌来源,宝宝在地上爬,玩了玩具,又把手伸进嘴里,“病从口入”就这么来了。家人之间的接触和家中物体的接触不可避免,做好消毒杀菌对于预防冠状病毒来说就必不可少了。所以,衣服勤换勤洗,每周一次家庭大扫除很有必要。洗衣、拖地、擦拭的时候,可以添加一点威露士衣物家居消毒液。在实验条件下,威露士衣物家居消毒液对多种常见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能达到99.%的杀菌消毒效果,让家中细菌无处可藏。作为全球著名的消毒品牌之一,威露士一直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有效、安全、值得信赖的健康保护。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威露士系列产品,可显著降低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症状年发生率,减少疾病的发生。做好三点预防,远离冠状病毒。新年快到了,出行、打扫什么的,洗手液、消毒液赶紧囤起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g.com/jbby/976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