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半夜高烧39度,要不要叫醒吃药

2020-2-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孩子一旦发烧,尤其是高热的时候,每位家长都特别紧张。作为一个临床儿科大夫,我几乎每天都在处理孩子发烧的问题。但是,第一个判断和处理孩子发烧的,不是医生,而是家长!所以家长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尤为重要。

对孩子身体产生直接损伤的发烧

孩子一旦发烧,尤其是高烧的时候,家长就担心孩子会烧坏脑、烧坏内脏。家长首先要对发烧有正确的理解。发烧也分不同的级别,分别有低度、中度、高度和超高度发烧的区别。

正常体温:36℃—37.5℃

小宝宝的体温会比成人略高一些,在这个范围内的都是正常体温。如果体温是低于36℃,甚至低于35℃,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是很危险,家长要知道一旦遇到了要怎么处理。

低度发烧:37.5℃—38℃

这是比较常见的,很多不太严重的感冒也会伴随着低度发烧。

中度发烧:38.1℃—39℃

这是孩子最常见的发烧。高于38.5℃就可以服用退烧药,更好的是使用一些辅助退烧的方法。

高度发烧:39.1℃—41℃

孩子一旦超过39℃,家长就会很不淡定,各种紧张,手忙脚乱,甚至给孩子乱用药。心理紧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药就要特别谨慎,尤其是高热时用药。这个时候要给孩子吃儿童退烧药,防止超高度发烧。

超高度发烧:高于41℃

高于41℃的发烧也不多见,但是同样很危险,是真正有可能“烧坏脑”的发烧。

对孩子身体直接引起损伤的发烧是:低体温和超高度发烧。即孩子体温低于36℃,尤其是低于35℃,或者高于41℃的时候,家长不要犹豫,医院急诊就医。

发烧对人体来讲是一种好事,是正气和邪气相斗争的一种反应。中医讲:正邪相争才会发烧。如果一个孩子感受外邪之后表现出来不发烧,反而说明他的体质是弱的。

退烧药的正确使用

孩子发烧,最常用的就是西药退烧药美林和泰诺林,这个临床上我也是配合使用的。大家也都很熟悉,需要反复提醒的是:

1、同类退烧药使用间隔时间不能低于6个小时。不同退烧药交替使用间隔时间不能低于2个小时。

2、超过38.5℃可以使用退烧药。有高烧惊厥史的孩子,发烧38℃就要使用。有些孩子是在下半夜熟睡状态中高热,如超过39℃,这个时候要叫醒孩子吃退烧药,配合喂水退烧。

3、使用退烧药,要注意水分的摄入。

要控制孩子的饮食

这一点很多家长做得不好。孩子病了,饮食一定要控制,这时候他的胃肠功能是非常疲弱的,直接表现为孩子没胃口、吃不下,那就不能按他平时的饭量来要求他,还是吃得那么多。有些西医的说法是这个时候反而要注意营养的摄入,不用忌口,可以给孩子吃鱼、肉、水果等等。我的看法是相反的,孩子这个时候根本吃不下,就算吃了也消化吸收不了,反而增加胃肠负担,只会加重对脾胃的损伤。

?正确的做法是:

小宝宝奶要稀释,稀释是水不变,奶粉减少。很多家长还是用一样分量的奶粉,冲多一些水,这是不对的。

添加辅食的宝宝,这个时候辅食就要减少或者不添加。

大一点的孩子,发烧的时候就不能让他喝汤、吃肉、吃鱼、吃蛋等等。很多家长着急煲汤,给孩子吃各种补品,那反而是害了孩子。

要控制孩子的情绪

这也是家长经常忽略的地方。发烧的时候,或者发烧刚刚好的时候,不能让孩子玩得很疯、看很令人激动的电视节目。兴奋起来出汗多,更加容易感受六淫之邪,而且很容易产生热量,更加助长了发烧的程度。

发烧时的辅助食疗

孩子发烧的时候,家长可以配合以下的饮食,帮助孩子退烧和恢复:

白粥+青菜

发烧时宜饮食清淡,白粥和青菜是最简单和合适的,粥水的食疗功效,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也介绍过。

蜂蜜水、柠檬水、芦根竹蔗饮

孩子喉咙发炎引起高烧的话,可以配合这些饮品辅助退烧,效果很好。(注意:1岁以内的小宝宝不能吃蜂蜜)

红糖生姜水(医生指导)

如果是受凉引起的发烧,可以用温性的食疗来帮助退烧,但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顾护孩子脾胃,最系统、最实操的喂养方法,请大家认真学习脾胃课《如何有效改善孩子抵抗力》,本课程是许尤佳教授超过30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目前已超过万次家长收听。

扫码??了解详情,订阅后永久回听

0-3岁宝宝的日常喂养,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如何在宝宝3岁前,给孩子一生的体质打好基础?

许尤佳教授首次详解0-3岁婴幼儿日常养护方方面面的问题、辅食添加的方法和餐单推荐。家有0-3岁宝宝的家长,都推荐听一听。

扫码??了解详情,订阅后永久回听









































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有效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g.com/jbby/9759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