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病毒感染秋冬季高发,小朋友容易中招
2024/5/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原创麦迪森医学界儿科频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全球近90%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病毒
时已深秋,又到了各大病毒摩拳擦掌、伺机而动的季节,家长们对流感病毒、新冠病毒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时,也要警惕这个季节高发的、容易侵犯小朋友的另一种病毒——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
EB病毒感染者大部分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轻微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包括头痛、发力,80%以上患者出现咽痛、发热、淋巴结肿大,因此,常被人们误认为是得了感冒,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引发诸多并发症。
EB病毒为何方神圣?
EB病毒是一种DNA疱疹病毒,人类是其唯一宿主,它之所以恐怖是因为:
有较高的隐性传染率:全球近90%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病毒,只是多数未发病;人感染EB病毒后可终身携带病毒,其咽部可不定时排泌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广:唾液腺是EB病毒的主要藏身地,其可以通过飞沫及口对口进行传播;密切接触也可以传播,所以它又名“亲吻病”;EB病毒还可以通过输血传播;
易感染群年龄小:由于小朋友免疫功系统发育不完善,EB病毒感染主要发生于学龄期以及学龄前儿童;
与肿瘤相关:它还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与部分鼻咽癌、胃癌和淋巴瘤等肿瘤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可发挥免疫监视功能,此时EB病毒不会大量复制。一旦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则原本残留的EB病毒会大量复制,最终导致更为严重的病变。与EB病毒相关的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噬血细胞综合征、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高发于4-6岁
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者第一次感染EB病毒),可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征,其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伴有肝脾肿大,典型外周血特征为淋巴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增加。
满足以下任意3项临床表现及任意1项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
表1
注:EBV为EB病毒;CA为衣壳抗原;NA为核抗原;Ig为免疫球蛋白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不推荐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可降低病毒复制水平和咽部排泌病毒时间,但并不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病情重、进展快可进行抗病毒治疗:应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热退后可考虑停用,并发脑炎者可适当延长至2~3周;
抗菌药选择要慎重:若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敏感抗菌药物,但忌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有可能引起超敏反应,加重病情;
糖皮质激素:重症患儿,可考虑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
发热不选阿司匹林降温:因为可能诱发脾破裂及血小板减少;可以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进行退热;
肝功能异常可使用保肝降酶药。
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宝宝要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因为脾脏的病理改变恢复很慢,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都可能造成脾破裂,症状改善2~3个月才能剧烈运动。
不可控的EB病毒感染,可引发其他严重疾病
当机体不能控制EB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EB病毒感染(CAEBV),临床特征为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肝功能异常等,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持续存在或退而复现,伴多脏器损伤。如不及时治疗,引发机体细胞因子风暴,进展为噬血细胞综合征,严重者可迅速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此阶段抗病毒治疗无效,需要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细胞毒药物化疗控制病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CAEBV唯一有效的根治疗法。
▎免疫治疗:目的是控制合并的高细胞因子血症。
泼尼松龙1~2mg/(kgd),口服;
环孢素3mg/(kg次),q12h,口服;
依托泊苷mg/m2,每周1次,静脉滴注;
总疗程4~8周;
不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可不使用依托泊苷。
▎化学治疗:目的是尽可能清除被EBV感染的淋巴细胞。
表2.一线方案:(改良CHOP方案)
可根据患儿的情况酌情加用每周1次的依托泊苷,~mg/(m2d)
表3.二线方案:(ESCAP方案)
可根据患儿的情况酌情加用每周1次依托泊苷mg/m2
▎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经过化疗和免疫抑制治疗使控制疾病进展,力争达到疾病无活动状态,再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预后。
化疗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则需要紧急移植,但移植后生存率明显降低。
EB病毒感染可以预防吗?
前面已经提到,全球90%人群感染过EB病毒,可以说防不胜防。我国暂未上市预防EBV的疫苗,能做的就是:
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强锻炼,适度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
家长不要随意去亲吻孩子;
聚餐时要使用公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59(11):-.
[2]吴克复,郑国光,马小彤,宋玉华.EB病毒感染的多样性及其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48(07):-.
[3]朱可琴,陶敏,徐国成.EB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42(03):-.
[4]邓志考,王秋芳,何英,苏芝兰,曾成,黄振艳.小儿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9(36):-.
本文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麦迪森
责任编辑:CiCi
推荐阅读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版权申明
原标题:《这种病毒感染秋冬季高发,小朋友容易中招!》